军网专题>>正文
四、战略后果:中央红军转渡金沙江
显而易见,中央红军土城战役受挫,其原因不在战略指挥层面,而是战役战术层次出了问题。
土城战役红军受挫的第一个直接原因是敌情判断有误,原认为进兵土城的郭勋祺部只有2旅4团几千人,不难歼灭,实则有4旅8团近2万人。
另一个直接原因是以王家烈所部贵州“双枪兵”的标准定位川军战斗力,对川军的战斗力及其“保川”意志明显低估。实际上,川军内部长期混战,又屡与红四方面军交战,其战术意识远高于黔军。川军装备不但好于黔军、红军,甚至不次于蒋系“中央军”。如川军使用的美式轻机枪性能就优于“中央军”。同时,尽管四川军阀内部矛盾重重,但在阻遏红军入川问题上却惊人地一致。刘湘为阻遏红军渡江入川,一方面改变多年抵制“中央系”入川的政策,允蒋系人马入川,并以最快的速度向川南地区紧急调集10多个旅的生力军,组建南路司令部,以对抗红军。刘湘还明确提出对中央红军要采取攻势,阻其渡江,把对中央红军的“战争推到省外打”。
此外,一个更重要的直接原因是红军脱离根据地作战,长途行军作战数月,已极度疲劳,体力严重透支,尤其弹药奇缺,伤员难以安置,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对此,彭德怀回忆说,由于没有根据地支持,“部队的普遍情绪是不怕打仗阵亡,就怕负伤;不怕急行军、夜行军,就怕掉队”。红军一向善于以少胜多。如果中央红军的战斗力还保持在五次反“围剿”时期、甚至保持在湘江之战时期的状态,没有理由认为在土城战役初期川军孤军作战、战场态势有利于红军的情况下,红军不能全歼郭勋祺部(即使敌军数量比早期判断多一倍),从而取得土城战役的胜利。
土城战役失利引起了极严重的战略后果。此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在数十万敌军中自由机动,并取得了若干战役战术成果,如二渡赤水时重取娄山关、再占遵义,歼敌2个师,等等。但是,红军始终未能调动敌军,摆脱战略被动,再度造成直接渡江入川的态势。蒋介石在令黔军王家烈部、“中央军”薛岳部战场机动,死缠中央红军的同时,严令湘军死守湘黔边以及令川军死守长江沿线,严防中央红军北渡长江或东去湘西。
此后,中央红军不得不完全放弃从川黔边渡江入川的计划,四渡赤水后由南转西,再寻路由金沙江渡江入川。虽然遵义会议确立的军事行动计划第四条规定:若“沿长江”为川敌所阻不得渡江时,可“准备渡过金沙江,从叙州上游渡河”。但是,这种战略选择毕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现代国际关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