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各族儿女与伟大转折
主持人:红军长征转战贵州实现伟大转折的同时,给贵州各族人民带来了哪些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嘉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沉重打击了敌人。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调动了湘、桂、川、黔、滇军阀及国民党中央军几十万人马,使他们疲于奔命,损失惨重。红军以一系列的重大胜利,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宣告了国民党蒋介石“围剿”的失败。二是播下了革命火种。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中共中央批准建立了长征中唯一的省一级地下党组织——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先后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组织。从此,贵州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活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三是解放了各族群众。红军所到之处,广泛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和团结抗日救国的主张,播下的革命火种得以生根、发芽。党和红军践行群众路线,执行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组织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广大人民群众翻身作主人,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
主持人:红军是贵州人民的救星,贵州各族群众也为红军长征作出重大贡献,使贵州成为中国革命的福地。请具体谈谈贵州各族群众在中国革命伟大转折中的贡献。
嘉宾:贵州各族群众在党和红军的感召下,积极拥护红军、支援红军,有力地策应了红军的战略转移,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谱写了壮丽篇章。一是踊跃参加红军。红军长征途经贵州时,共有1万多名各族青年参加红军。据《红星报》1935年4月5日报道:“总结各军团的扩红报告,……总计5400余人,遵义战斗中争取的新战士外。”另外,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在贵州扩红5000多人。二是为红军提供后勤保障。贵州各族群众尽管自己生活十分贫困,但还是拿出粮食、衣被等支持红军。1935年1月,中央红军来到桐梓,当地群众100多人昼夜为红军碾米20多万斤。桐梓城区南郊、西郊革命委员会,发动十多个缝纫工人和几十名辅助女工,自带着缝纫机为红军赶制军衣3000多套。红三军团经过镇宁六马地区,军团长彭德怀与当地布依族首领陆瑞光“结盟”,共同订立“反蒋协定”,顺利通过布依族聚居区,并得到大量物资援助。三是积极为红军带路,提供情报。中共贵州省工委成立后,通过打入国民党军中的地下党员,设法窃取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军用地图和密电码本,为红军转战贵州和四渡赤水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不少群众为红军带路、送情报、抬担架,有的为红军印刷文件、布告、宣传品,有的为红军抢修枪炮,等等。四是为红军渡河提供船只、木板等器材。各族群众积极找渡船、献门板、砍毛竹、搭浮桥,帮助红军两渡乌江,四渡赤水,抢渡鸭池河、清水江。老船工宋月钊就曾在开阳县的茶山关帮助红三军团渡过乌江。五是救护和掩护红军伤病员。中共遵义县委等党组织和人民群众设法安置了一大批红军伤病员,仅遵义“贫民医院”就收治红军伤病员数百人。黔东南侗族诗人杨和钧追随红军,挺身救红军伤员王连长和吴排长,还惨遭国民党反动势力杀害。另外,根据地人民还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千方百计保存下红军遗物。有数以百计的红军书写的标语、歌谣、漫画、广告、苏维埃币、红军亲笔证明、通行证、红军用过的各种军用物品得以保存下来。还有遵义群众自发保护“红军坟”的革命故事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