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连忘返于遵义会议旧址,实在是一次回首历史、回首中国革命艰难发展的历程,同时也是关注当下、关注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中华民族复兴梦的绝好契机。从中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从中国的革命、建设到改革开放事业,可以说每一个阶段都大小挫折不断,教训也很多,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明的:“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在重要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总是能够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政治智慧,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做出攸关国家命运的重大抉择。
遵义遵义,“遵王之义”。在79年前的遵义,我们除看到“转折”,也就是回归正“道”之外,还看到了“义”。这种“义”并不抽象,它体现在前辈中国共产党人为共同理想、共同事业奋斗时的肝胆相照,体现在军队的指挥员对领袖人物的高度认可和绝对忠诚。据遵义会议纪念馆展室一份史料记载,当年遵义会议正开到一半,沿乌江担任警戒的红六师,忽遭国民党吴奇伟部进攻。当时,彭德怀离座前往指挥,击退了敌人进攻,使会议得以顺利开完。毛泽东重获红军指挥权以后,中央红军面临的形势十分险恶、严峻,敌人的150个团、共30多万人的兵力,在遵义一带围追堵截只有3万多人的中央红军。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的指挥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胜利。这是毛泽东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经典之作,也是老一辈领导人集体智慧结出的硕果。
拜谒遵义会议旧址,历史激荡的风云犹在眼前:一代伟人共同力挽狂澜、扶大厦于既倒的历史担当让人感慨万千。遵义会议让前辈革命家用集体智慧成就了最终被写进党章的“毛泽东思想”。今天,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谋略,从纯洁自身队伍做起,义无反顾地带领中国人民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这同样需要全党、全社会凝聚起最广泛共识,汇聚起磅礴的力量,向着这一伟大的目标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