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后”战士张海辉在抗洪一线没有时间喝水,渴了,抬头喝雨水。
一十八年,新一代官兵在成长
从1998到2016,刚好18年,是一代人成长需要的时间。那一年,走上抗洪战场的大多是“75后”“80后”。这一次,是一样年轻的“90后”“95后”。
18年过去,还是那条长江,还是那群年轻的战士。18年,不变的是军人的使命和担当,还有那对人民的赤子之情。
随着一声令下,年轻的士兵义无反顾,迎着滔滔洪水冲锋。“我们面前没有攻不破的城!继运城大捷,连克临汾立奇功!我们是‘光荣的临汾旅’,勇猛顽强老传统……”他们唱着战歌,沿着自己选择的路,在被誉为“中国陆军窗口”的“临汾旅”茁壮成长。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这个旅2200余名官兵不知疲倦、连夜奋战。四连战士张海威连续在大堤坚守50多个小时,困了就打会儿盹,渴了就喝口雨水。他们头顶烈日,脚趟洪流,为人民群众筑起了“生命防护堤”。

在抗洪抢险一线,这群年轻的战士响当当。他们不再是孩子,穿上军装就是山一样的男人。必须扛起这沉甸甸的重托,这就是军人的样子。“群众工作模范连”排长陈曦为了消除母亲担忧,在受领任务当天,给母亲发了一条简短的信息:我最近有任务,比较忙,勿念。抗洪大堤上,也有很多战士,为了不让家人担心而隐瞒实情。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子弟兵;哪里灾情严重,哪里就有官兵忙碌的身影。抗洪救灾一线上,那满身的泥水,是成长的注脚。那肩扛的沙袋,是对时代的担当。那满脸的泥巴,描绘了最绚丽的青春。
在芜湖县湾沚镇的罗保圩,官兵们列队整齐,口号嘹亮,纪律严明,干起活来不怕苦不怕累。22岁的某营机枪连刘飞,是一位班长,扛运沙包时他拼命地干,满手都是血泡。当别人休息时,他依然在扛沙包。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拼命?”他说:“作为一名军人,我们不怕苦不怕累;作为班长,我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看到这些子弟兵,江城百姓放心了。

“90后”战士胡兆洋在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救灾期间,一位老奶奶为他擦拭额头的汗水。
7月4日天气转晴后异常闷热,战士游江动作如风、分秒必争,仿佛一只不知疲倦的“小老虎”。过度的体力消耗,使其出现了昏厥的征兆,战友们劝他下去休息,但他却仍坚持不下“阵地”,豆大的汗珠顺着沾满泥水的脸颊不停地往下掉,最终因体力透支而昏倒。经过卫生员的处理,半小时后,他清醒过来,挣扎着站起来,不顾战友的阻挠,又一次冲了上去,并坚持到了任务结束。
还有一位战士,他叫宁鹏超。半个月前,因为战术训练时受伤,导致左手肌腱断裂,经手术修复后,医生要求他在三个月内不得高强度用手。来到芜湖县的抗洪抢险现场后,连队领导尽量安排他做一些轻体力的活。7月5日,圩埂上出现管涌,官兵们纷纷不顾安危直接跳入水中,扛起沙袋直往河里扔。眼看着战友们用生命在抢险,宁鹏超不假思索,抄起沙袋便加入了队伍中。宁鹏超告诉记者:“为了军人的职责,为了人民的安康,做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我无怨无悔。”
军令如山,使命在肩。不少官兵才十八九岁,一些还是独生子女,他们稍显稚嫩的肩膀承载了太多的重担,太多的希望。在泥泞的大堤上,在烈日下,在暴雨中,在齐腰的洪水里,他们没有人退后一步,俨然成了“抗洪神器”。
风雨过后,终会浪静波平。他们在,千里堤岸就在,身后的万千百姓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