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月23日,总参谋部军务部组织协调召开首都阅兵领导小组第2次会议,就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和训练场地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会后,向阅兵总指挥部呈报了《关于国庆35周年首都阅兵方案》和《关于国庆35周年首都阅兵经费、物资概算的请示》等。2月8日,杨得志总长主持召开首都阅兵领导小组第3次会议,审议阅兵方案。2月15日,总参军务部代首都阅兵领导小组起草了给中央军委和国庆35周年庆祝活动领导小组的《关于国庆阅兵领导机构和阅兵方案的报告》,呈报了阅兵领导机构的组成及受阅方案。
3月2日和5日,周衣冰受阅兵领导小组委托,分别向中央军委常委和中共中央书记处汇报阅兵方案,并获得批准。
根据国庆35周年庆祝活动领导小组的指示,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于4月5日下发了《关于抽调2000人参加群众游行的通知》,要求北京军区从卫戍区所属部队抽调2000人,参加首都国庆35周年群众方阵游行和担任群众游行的训练工作。5月6日,总参谋部下发了《关于为国庆节群众游行指挥部抽调教练员的通知》。这一时期的阅兵筹备工作异常繁忙紧张,主要工作有: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军委的有关阅兵指示,反馈各方面的意见;做好首都阅兵总指挥部、首都国庆群众游行指挥部、海军、空军、二炮、国防科工委和总部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组织协调军委和总参首长对受阅部队的视察检查活动;编发首都阅兵领导小组会议纪要,起草有关首长讲话稿等。
此阶段的主要筹备工作是组织各部队的阅兵训练,这是工作重心的重中之重。
(二)首次建立“阅兵村”,组织训练与两次广场预演
按照阅兵方案,徒步和车辆方队共42个,分别由9个大单位抽组,即:北京军区组成28个方队,海军组成3个方队,空军组成4个方队,第二炮兵组成1个方队,军事学院、炮兵学院、装甲兵学院和武装警察部队总部各组成1个方队,北京市组成男、女民兵各1个方队。航空兵的4个飞行梯队由空军抽组。3月20日,各受阅方队组建完毕,随即开始进行阅兵前的紧张训练。
由于参加受阅的摩托化、机械化部队数量大,军兵种多,技术装备复杂,物资技术保障要求高,过去那种分散驻训的方法已不适应新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对当时的实际情况,阅兵总指挥部决定,分别在北京郊区的沙河、通县、南苑3个机场按正规化要求修建临时驻训区,实行集中驻训,配备了专门的炊事人员、医务人员和保障部队,为受阅部队的训练提供服务。在阅兵总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阅兵部队因陋就简,用最快的速度搭建帐篷共2191顶,修筑道路50余公里,铺设训练场90万平方米,并设置了配套的生活设施。营区整齐清洁,道路四通八达,宛如一座座村落,人们称之为“阅兵村”,这在之前的历次阅兵准备工作中是所没有的。阅兵村的首次出现,成为京郊的一道新景观。
为做好阅兵技术保障工作,阅兵总指挥部制定了“分级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阅兵总指挥部的技术保障组、受阅单位和兵器生产工厂派遣的技术服务队各负其责。各种武器装备均实行包干负责制,做到定人、定车、定位,经常进行严格的检查维修。阅兵部队驻训期间,先后解决了802项技术质量问题,排除了6492个故障,为受阅部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为搞好阅兵训练,阅兵总指挥部在开训前根据当时部队训练改革的成果和历次国庆阅兵的经验,拟制颁发了《国庆35周年受阅院校、部队训练要点和要求》、《1984年国庆受阅部队队列动作规定》、《受阅部队单个军人队列动作毛病的纠正方法》、《徒步方队阅兵训练成绩评定标准》和《机械化方队阅兵训练成绩评定标准》。这些规定和标准,使阅兵训练有了具体依据。同时,阅兵总指挥部还统一组织了教练员集训。
按照计划,整个阅兵训练分为五个阶段进行:(1)1984年3月~5月。徒步方队主要进行单兵基础训练,着重练好端正、庄严的军人姿态,正确的步伐,准确的步幅及步速。车辆方队和飞行梯队的驾驶员,重点进行驾驶技术训练。(2)6月1日~7月15日。主要分别组织地面方队和空中梯队进行综合训练,逐步达到整齐划一、威武雄壮的要求。(3)7月16日~8月15日。按阅兵程序组织地面方队和空中梯队进行4次合练,重点模拟演练阅兵式和分列式。(4)8月16日~9月5日。利用晚上时间,在天安门广场进行夜间适应性训练,以熟悉阅兵程序、指挥方法和场地环境。(5)9月6日~23日。其中9月6日夜间至7日拂晓,在天安门广场进行第一次预演。中央军委领导人、阅兵领导小组和阅兵总指挥部办公会议成员审查预演,各军兵种、北京军区、武装警察部队总部、北京市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军内外7000多人参观这次预演。9月22日夜间至23日拂晓,受阅部队与群众游行队伍在天安门广场联合举行第二次预演。这次预演主要是解决分列式与群众游行队伍的衔接问题。
阅兵训练是一种严格而艰苦的制式教练,整齐划一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受阅人员不仅需要具有健壮的体魄,高超的技术,娴熟的操作技巧,而且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参加阅兵训练的官兵都是经过层层考察选拔出来的,在身高、军容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训练的要求标准更是苛刻到似乎难以完成,当时规定徒步方队在天安门东西观礼台之间的受阅距离为746米,必须用4分钟准确完成。其中正式受阅的正步96米,误差不得超过±4米;时间66秒,误差不得超过±4秒。要在如此短暂时间的分列式中,最大限度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军人的素质和风采,必须经过严格训练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为了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扬国威、振军威”的神圣使命,向全国人民交出合格的答卷,受阅官兵用“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精神激励自己。他们说:“作为军人,能参加受阅,这是一种荣誉。能够接受中央领导人的检阅是终身难忘的,为之付出也是应该的、值得的。”他们历经春、夏、秋三个季节,在气温由零下10多度到零上40多度(当年北京地区夏季气温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环境中,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严格训练。
训练的过程是枯燥的。一些训练土方法派上了用场,腿上绑砖头、沙袋练力量,背上绑十字支架练体形,衣领别大头针纠正摆头定位时出现的仰头、探头、低头,帽顶朝下顶在头上踢正步练平稳,不稳就会掉下来。练端正、庄严的军人姿态,不少受阅官兵对着镜子靠墙根站立几个小时,身背“正骨”十字架练正步,在腿上绑着1公斤重的沙袋苦练基本功。每天从早到晚反复踢正步,为了练好一个动作,受阅官兵往往经过千百次甚至上万次练习,那种辛苦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他们常用“严酷”两字来形容训练。受阅官兵在200多天的无限重复训练中,人均行程约1.25万公里、每天饮水10公斤、踢坏6双阅兵牛皮鞋、磨破5公斤铁鞋掌。经过几百个日夜的奋战,官兵们最终不负众望:阅兵式队列严整,口号洪亮;分列式步伐刚健,气势雄伟;标兵威风凛凛,站立3个小时纹丝不动。全部受阅人员经过艰苦训练和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阅兵训练任务,终于在国庆节前夕站在了准备向祖国和人民汇报的阅兵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