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正文

境外志愿军烈士遗骸 何所在何时归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禇杨责任编辑:姚旭东2014-03-28 13:18

1954年板门店附近,志愿军烈士遗骸首次移交

从1951年7月开始,战争双方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了长达两年之久的阵地攻防战。相当一部分志愿军战士就牺牲在三八线以南的原敌占区。仅第四、第五次战役,中朝两军的作战伤亡人数就达到13万。牺牲烈士的遗体一般就地掩埋,以便战后妥善安葬。

1953年7月,根据《朝鲜停战协定》第二条甲项巳款 “在埋葬地点见于记载并查明坟墓确实存在的情况下,准许对方的墓地注册人员在本停战协定生效后的一定期限内进入其军事控制下的朝鲜地区,以便前往此等坟墓的所在地,掘出并运走该方已死的军事人员,包括已死的战俘的尸体。进行上述工作的具体办法与期限由军事停战委员会决定之”,战死者遗骸交接和失踪人员统计提上各方日程。同年9月,志愿军政治部和军事停战委员会向各部队下达了进入我方非军事区及敌方非军事区搬运烈士遗骸的指示。

1954年4月,军事停战委员会成立了墓地注册委员会,专门负责接运与掩埋从敌占区归还的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阵亡人员遗骸。时任第38军副军长的李际泰受命主持这项工作。

1954年9月1日,交战双方阵亡人员遗体的首次交换在板门店附近的东场里非军事区进行。中朝按照协议将200具对方阵亡人员的遗骸移交给对方。我方共收到600具遗骸,其中100具是志愿军烈士遗骸。

志愿军老战士孙佑武曾参与了当年的遗骸接收工作。2006年,他撰文回忆了当时的场景:“整个交接工作都是在宁静肃穆的气氛下进行的,既没有一年前交接战俘时的那种喧嚣与现场控诉的场面,也少见蜂拥而来的记者采访。出于礼貌,我方还为对方运送尸体的工作人员与卡车司机设置了一个休息帐篷,里面摆了香烟和饮料。”

他说:“对照我方处理遗骸的做法,敌方有好几处是不如我们的。例如:装运尸体的袋子,我方是用防水的军用雨布作成的,而对方用的却是纸袋。这一比较,就仿佛是一种无声的抗议,让对方感到自愧不如。因此,从第二天的交接工作开始,对方也仿效我们的做法,将其装尸袋改为胶布袋子。”

“这些归还的三八线以南的志愿军遗骸,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1950年冬至1951年6月志愿军第三、四、五次战役期间,在原敌占区作战时牺牲的战友。这部分烈士的遗体已完全腐烂,只剩得一具骨骸。第二类,1953年7月中下旬志愿军发起金城反击战后,一举突破敌25公里的坚固阵地,突入纵深最远达18公里。在我完成战役任务撤退时,将牺牲的战友就地进行了掩埋。这部分人的尸体比较完整,尸肉尚在,但已充水肿胀。上述两部分人在接收时,大多没有辨别其身份的材料,在移交名单上仅仅登记为‘UNKNOWN’(姓名不详)。第三类,志愿军战俘烈士。他们是在‘联合国军’战俘营死亡的志愿军被俘人员。这些人大都是有名有姓的,而且还有敌方早先交来的被俘人员死亡名单可以印证。”

这场大规模的双方军事人员尸体交接工作持续了近1个月,于当年9月底告一段落。“联合国军”方面送还的志愿军遗体共1万余具,当时都掩埋在了位于开城松岳山志愿军烈士陵园的巨大地下墓穴中。此后,陆续又发现了少量志愿军烈士遗骸,都通过军事停战委员会移交给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