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正文

只知英雄来自何方,不知他的家人身在何处。西藏那曲牧民多吉一家信守承诺,矢志不渝帮助英烈寻亲找后——

为了一名烈士的53载“回家”路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晏 良 丁露涛责任编辑:雷雨2014-04-02 10:04

千金一诺 一生牵挂

    “叔叔”有无子女?“阿姨”栖身何处?拉萨城郊是靠东、靠南、靠西还是靠北?

为了拉直这些问号,年少的多吉想了很多办法。那时,只要有熟悉的军民从他的家乡去拉萨,多吉都要请他到拉萨城郊走一圈,帮忙寻访才郎拉加的亲人。碰到不太好说话或声称公务繁忙者,多吉便送点物品,作为对方的酬劳或“误工费”。有天傍晚,他得知邻村有位“远房亲戚”次日上午要去拉萨,竟然连夜翻越10多公里山路上门求人。

西风烈,夜雪急。多吉腰挎一把藏刀摸黑穿行,他数次跌倒又爬起,手被冰凌划伤。途中,一条饥饿的野狗试图把多吉当成“夜宵”,弄得头破血流才悻悻离去。经历生死考验,多吉终于在天亮时赶到邻村,说明来意。那位“亲戚”异常感动,一把将他抱在怀里……

用“永不放弃”一词形容多吉的执着,颇为贴切。那时,只要有拉萨人来到家乡,他都会去拜访,说上一通。一次,一位领导来村里搞调研,多吉便主动凑上去当向导。对方见多吉如此热心必有所图,于是问他是否有事需要帮忙。可令对方诧异的是,多吉的请求竟然是帮忙打听烈士遗属。

从拉萨人口中一无所获,多吉决定亲自到拉萨寻找。一次,他听说有位名叫白玛云清的藏族妇女到拉萨西郊探亲,于是赶紧备上干粮,骑马去寻。路途的遥远和艰辛超出了多吉的想像,当他风尘仆仆到达目的地时,马儿累得虚脱,可结局是认错了人。

还有一次,家乡有车去拉萨运货,多吉磨破嘴皮,硬是挤上货车。来到拉萨。他扩大寻找范围,从市区到郊区,从政府到民间,从学校到寺院,几乎跑了个遍,可依然空手而归。

随着家乡有了跑那曲、拉萨的客车,多吉便把车站作为打听消息的最佳场所,经常对应车次走上一圈,问上几遍,一些司机甚至都能背下他的寻亲内容。

形成家风 接力相寻

日月轮回,春秋更替。多吉从少年找到暮年,依旧没有才郎拉加亲人的任何消息。尽管他明白世事无常,“阿姨”或许已经不在人世,但他依旧信守承诺,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出现奇迹。他告诫家人,如果苦寻无果,就把才郎拉加当亲人,世代为其扫墓。

多吉老了,他让儿子也加入到寻亲、守墓队伍。在六个儿子中,益西青热经常走南闯北,自然成了他的得力助手。起初,益西青热并不认同父亲的做法,认为苦寻那么多年早已问心无愧,可以放弃。多吉一听怒了,他用十分严厉的语气训斥儿子:受人之托,就要忠人之事;不能令一诺千金的爷爷失望,不要让为国捐躯的烈士遗憾长眠!

益西青热牢记家训,每次出远门都要会附带特殊使命,兼职寻亲。渐渐地,他理解了父亲,懂得做人就要言而有信。特别是看到家乡的面貌日新月异,家里的生活日益富足,他学会感恩先烈的付出,更加自觉地为烈士寻亲找后。

在多吉眼中,读书最多、交际最广的小儿子布尼玛是最理想的“接班人”。

布尼玛高考时,多吉要求他报考军校,希望他做个像才郎拉加那样的英雄。布尼玛军校毕业后,本可选择到海拔低、条件好的部队任职,可多吉要求他回家乡,到那曲军分区工作。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守望烈士。

多吉常去扫墓。50岁的藏族老人其美旺堆说,他1987年就在那曲地区烈士陵园从事管理工作,从那时起就认识多吉。陵园经过几次大的维修,每次施工多吉都会前来,请工人认真维护才郎拉加之墓。

采访中,多吉向记者坦言。他说,追寻53载毫无结果,找到才郎拉加妻子或后人的可能性已不大,但他和家人早已把烈士当亲人,一定会忠诚为其扫墓。他还给远在昆明某训练基地培训的布尼玛打电话,要求儿子传承家风,信守承诺,爱党报国。

晚风过境,寒雪飘零。多吉驻立墓前,向才郎拉加说出心里话:“你为西藏的稳定发展捐躯,我家世代追寻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