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的炮弹铺天盖地倾泻过来。战士们动作极快,纷纷扑在苗族乡亲身上,用身体掩护他们——
炮火中的粽香
■宋曙春
又到端午。难忘的端午往事,浮上心头。
那是30多年前一个硝烟弥漫的端午节。
1982年夏,我国南方的边境战争还在继续。6月中旬,我军收复扣林山月余,我到某部进行战地采访。
因为快过端午节了,村里的苗族群众都在为前线官兵包粽子,我也加入其中。
我见过的东北粽子都是用苇叶包的,而苗族的粽子是用竹叶包的。竹叶长一尺左右,宽如手掌,颜色绿翠,包出的粽子散发着独特的清香。
包粽子的大多是苗族妇女。她们围着火塘,一边唱歌,一边快乐地忙碌。村干部告诉我,自古以来,苗族的粽子都是四角粽,鱼吃了四角粽因不能消化而死,屈原就不会被鱼吃掉。粽子包好后煮熟,成捆挂在窗边。顺着村里的小路望去,家家户户都挂满粽子,从村头到村尾,弥漫着粽子的芳香。
那位村干部还告诉我,端午节那天的中午时分,人们会在自家的木楼上面朝河流而坐。远离河流的人家,也会特意带着粽子,成群结队来到岸边的树荫下,边吃粽子边聊天……
热带雨林的旖旎风光,苗族乡亲的热情好客,让我新奇和感动,但让我惊心动魄、终生难忘的,是后来得知的发生在端午节那天的故事。
6月25日,端午节当天一大早,师部电告驻守山上的一连,苗族群众坚持要到阵地上慰问子弟兵。师长命令,必须绝对保证他们的安全,师里的炮团正严阵以待,一旦敌人开炮,就立即还击。连长派出一班和二班,沿着战壕进行警戒,迎接并护卫上山慰问的群众。
9时许,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背着竹篓、顶着酒坛、拿着芦笙的苗族慰问队上来了。一班长带着5名战士到半山腰迎接,二班长指挥战士们分散开来,沿战壕拉开60米的警戒线,严密搜索对面丛林,防止敌方特工偷偷潜入侦察,给炮兵指示射击方位。
果然,当战士仔细观察时,突然发现正面50米左右的坡下灌木丛中,伸出一个望远镜。一班长立刻打出一枚蓝色信号弹报警,命令向敌方特工射击,二班长带着两个战斗小组跳出战壕,分两路包抄过去。枪声一响,灌木丛中立刻爬起3名敌兵向后逃去。紧接着,敌人的炮弹铺天盖地倾泻过来。
战士们动作极快,纷纷扑在苗族乡亲身上,用身体掩护他们。炮火间歇,战士们拉着乡亲,迅速躲进猫耳洞内。我方炮兵立刻进行还击,耳边炮声隆隆,洞外尘土飞扬,大地不停震颤……
几分钟后,敌人的炮火平息,战士们带领大家快速通过战壕到达山顶阵地。乡亲们载歌载舞、敬酒敬茶,把一串串粽子送到战士手中。飘香的竹叶里面包着糯米裹着腊肉桂圆,外面缠着彩色的线绳,甚是漂亮。许多汉族战士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粽子,新奇地欣赏打量。忽然,一名战士惊呼起来,他在粽叶上看到了血迹!指导员马上命令战士们逐一为大家检查身体,这才发现,有两位苗族姑娘被弹片擦破了手臂,她们却并未声张,撕下一片裙子悄悄包扎,但伤口的鲜血滴在竹篓里的粽叶上。
战士们非常感动,卫生员为她们重新进行包扎。连长派10名战士护送大家下山,把两位姑娘送到战地医院治疗。
苗族乡亲不顾危险坚持到阵地慰问,那血染的粽叶,分明是亲如鱼水的证明;那彩色的丝线,分明是血脉相连的纽带。战火中的粽子,从此留在我的记忆中,并长久地感动着我。
每年端午,吃着包装越来越精美的粽子,我的耳边还会响起隆隆的炮声,仿佛还能闻到竹叶粽子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