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返部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门良杰想要重返部队的途径是转国防生。
还在“大功三连”服役时,清华大学的一个国防生班级到连队参观交流,他就从带队的辅导员那里了解到,大学生士兵退役后有可能转为国防生继续服役。
回到校园,终点似乎又成了起点,门良杰决心为再次迈入军营开始新的跋涉。
一切并不容易。回校当年,门良杰所在的专业并没有培养国防生的计划。不过,新闻与传播学院还有国防生名额,要不要转系过去?门良杰的选择是去。
这一选择,意味着他在现专业读完大二之后,还得到新专业再读一个大二。因为参军中断学业两年的他,本就已经年龄偏大,在同龄人都将完成本科学业时,他将在自己的第二个大学二年级开始从理科到文科的艰难转型。
即便如此,门良杰仍感觉“挺顺利的”。那时,刚刚脱下军装的他,“特别努力地想要转成国防生,感觉转成了的话,自己就不算离开部队”。
甚至还没有成为国防生,门良杰就开始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了。在当时驻清华大学国防生选培办的支持下,门良杰被介绍到国防生大队担任骨干,并参与全校国防生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他与国防生这个群体越走越近。
2012年7月,门良杰转系和转国防生的申请得到了批准。当年,转专业后的第一个学期,他一门专业课考出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一切似乎都如愿以偿。但门良杰又有了新的愿望:到海军去,上舰艇!
返校后,他参加了很多学校和海军的共建活动,对海军的了解越来越多,对国家海洋安全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2012年9月,航母辽宁舰入列的消息,更是让他对辽阔的海洋满怀憧憬。
又一轮的积极准备开始了。门良杰开始学习《海军军人手册》,订阅《舰船知识》等书籍;争取各种机会参加海军活动,参观益阳舰、随郑和舰出海……2014年的海军节,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海洋观教育日上,他又作为国防生代表发言,向在场的海军领导表达了自己立志加入海军的愿望。
从此,人们记住了清华有个“铁了心想要当海军”的小伙子。
2015年毕业分配,作为清华大学优秀国防生、优秀国防生干部毕业的门良杰,顺利穿上了如浪花般洁白的海军服。这个曾经摸爬滚打在塞北大漠上的陆军退伍老兵,终于重返军营,走向了更加宽广却陌生的大洋。
“门良杰模式”能够被复制吗?
门良杰并不是第一个通过转国防生而重返军营的清华大学生士兵。清华大学武装部部长熊剑平介绍说,自2005年以来,该校应征入伍的大学生中,先后已有7人申请转为国防生。
2010年暑假,退役大学生士兵李高杰到西北边防哨所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课题调研。亲身体验了边防官兵的艰苦生活,体会到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后,临近毕业的李高杰毅然放弃保研、出国等机会,申请转为国防生重返部队,如今仍在新疆军区某机步团工作。
也是在2010年,作为首位从清华走出的海军大学生女兵,贾娜在退伍返校后也主动申请转为国防生。后来,她回校读研,并担任国防生班辅导员;再后来,门良杰走进了她所带的国防生班,她则在硕士毕业后重返部队。
参军、退役、转国防生,不同年级的7名大学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这个数字,相对于自2005年以来参军入伍的130多名清华大学生,并不算多。但他们的军旅轨迹,已然勾勒出一条大学生士兵如何兼顾学业和军旅梦想的现实路径。而且,两年的义务兵经历,让他们在重返军营后开展工作感到“更有优势”。
那么,“门良杰们”的这种模式,有被复制的可能吗?
从2017年起,军队不再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定向招收、不再从在校大学生中考核选拔国防生,这意味着退役大学生士兵要像门良杰那样通过转国防生重返军营,政策的大门已经关闭了。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重返军营的希望就破灭了。门良杰告诉记者,去年他有一位曾在本科期间服役两年的同学,在硕士毕业后选择了特招入伍,“执着于梦想的人,总能找到实现的途径”。
在贾娜看来,退役大学生做出重返军营的选择,除了有军旅情怀和梦想外,更有建立在对部队有足够认识基础上的理性和坚定。这种理性,也正是他们在重返部队之后,面对新的问题和困难时,依然坚守的力量源泉。
毕业分配到部队后,有人替贾娜感到很亏:已服役两年却不算军龄、相比同级别干部年龄偏大……但她觉得,这是自己的选择,做喜欢的事、实现梦想本身就是很幸福的事。
门良杰也对即将面临的未来做好了准备:“干好自己的工作,没有那种当什么‘最年轻的指挥员’的设计。”不过,他也认为,如果有更完善的政策通道,使退役大学生能够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继续把军队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会更好。
“这不仅是帮助大学生士兵破解军旅和学业的两难选择,也有助于吸引真正了解部队的高学历人才扎根军营。”门良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