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红星在历史的天空闪耀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宋海峰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2-04-12 22:13

红星在历史的天空闪耀

宋海峰

红色,在色谱中表示热烈、奔放,象征着喜庆;红色,在政治上表示先进、奋发、象征革命。

回望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选择了红色。91年前,全军一万七千多名官兵,在江西省宁都县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伫立在宁都县城南门外梅江沙滩上,1931年12月15日晨的一幕,在我脑海里浮现: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参谋长赵博生,激昂地向站在沙滩上的全军官兵宣布:“弟兄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起义参加红军,为穷苦老百姓打天下……”

顿时,欢呼声冲天而起,回荡在沙滩上空,全军官兵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官兵们纷纷扯下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帽徽,撕碎了国民党青天白日旗帜,跨过梅江河,浩浩荡荡向着苏区进发,向着希望和光明前进。

宁都霹雳举赤旗。这支旧式军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红五军团后,红色的旗帜高悬长空,沸腾的血液化为诗篇。

时间长河里,是什么让这支旧式军队很快就变成了一支铁心向党、英勇善战、屡立战功的人民军队雄师铁军?

透过历史的经纬线,我们可以清晰地窥见,答案就是按照古田会议精神,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毛泽东为改造这支旧式军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起义部队一到达中央苏区,在毛泽东的建议下,中革军委迅即在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和政治委员制度,对官兵进行艰巨的政治改造。

故事是会说话的历史。若干年后,时任红五军团政委的萧劲光大将回忆,起义不久,因旧军队的种种恶习和不良影响在部队中根深蒂固,尚未完全稳定下来的部队呈现波动,甚至出现了逃兵现象,面对这些现象,有人主张用武力解决。

微弱的豆灯下,毛泽东严肃地对连夜赶来汇报的萧劲光说:“决不能简单粗暴。要‘剥笋’,不能‘割韭菜’。”说罢,便掐灭手中的烟,对萧劲光说:“你马上回去对他们讲,就说是我说的,起义是你们自愿的。你们参加革命,我们欢迎;你们不愿意革命,我们欢送。”当萧劲光在全军团官兵大会上一字不漏地传达了毛泽东的原话后,会场上顿时掌声雷动……

“易帜寒溪静,开营征路长。”如何将这支旧式军队,尽快改造成新型的人民军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共产党人从来不回避问题。找准了问题,才能有解决问题的思路,纠正错误的办法。毛泽东、朱德、叶剑英、王稼祥等党和红军领导人,三天两头深入到连队,参加官兵联系会议,一面听官兵们发言,一面还做记录,并不时向官兵提出一些问题“这种问题应该怎样解决……”中革军委派来的政工干部,奔着问题去,精准“点穴”,毫不含糊。

在连队成立士兵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彻底废除打骂、体罚士兵等旧军队制度;各级政工干部经常深入连、排、班,与官兵同甘共苦,官兵们体验到了新型的官兵关系……

明灯点亮,指引前进方向。1931年岁末大雪后的赣南大地银装素裹,在当年第二十六路军改编为红五军团之地的石城龙岗村祠堂里,参加官兵联系会议的代表们生火取暖。堆堆火光,温暖的是会场,照亮的是前方。

信仰之光,带来奋斗希望。政工干部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向官兵深入浅出讲红军与白军的区别、红军为谁打仗,官兵们从思想上划清了新型人民军队与旧式军队的界限。

力量之源,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正是这”关键的一招“,保证了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对军队的领导。坚定信念,铸牢军魂。各级政工干部引导官兵感受信仰的崇高,用一言一行浇灌信仰之花,用一举一动践行初心,这支旧式军队迅速脱胎换骨,旧貌变新颜。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回首这段历史,不得不感慨中国共产党实行政治、军事、经济三大民主的强大威力。

淘沙见金。从此,听党指挥——这个刻印在红五军团官兵灵魂深处的鲜明标记,闪耀在红五军团闯关夺隘,奋勇杀敌的每一个历史瞬间。

春雨潇潇下,伫立在当年红军攻打赣州遗址——赣州市赣江路东河大桥桥下城墙和赣州城西津门,我的思绪不禁回到了当年的赣州之战。

1932年1月,临时中央提出夺取赣州、吉安、南昌、九江等中心城市,争取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错误主张,命令第一方面军坚决夺占赣州,以赣州为中心向北发展,争取革命在江西的首先胜利。

正如毛泽东事前所指出的,攻赣州是力所不能及。没有攻坚装备的红军“开门”并不顺利。就在这个弹丸之地的赣州城,从2月中旬一直打到3月上旬,硬是攻不下。不仅攻不下,主攻部队反倒被增援的敌军反包围在赣州城下。在战况危急之际,中革军委急调起义才两个月的红五军团急赴赣州解围。

烈火炼真金,血战铸辉煌。赶到赣州城外的红五军团官兵以雷霆之势,硬撼强敌。攻城总指挥、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元帅后来感叹,要不是善于耍大刀的红五军团官兵,用大刀杀开一条血路,接出被围部队,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故事何曾远,殊勋未许忘”。1932年7月2日的南雄水口之战,是红五军团首次独立作战。当年参加指挥这次战役的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元帅,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水口战役是著名的恶仗,双方伤亡之大,战场景象之惨烈,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罕见……”

志气宏,则战有胜。战场上白光闪闪,杀声震天……英勇的红五军团官兵以大刀贴身近战,奋勇杀敌。9天的恶战,仅在红五军团阵地前,被大刀砍死的敌人尸体就有近千具。此役,给国民党军以很大打击,稳定了中央苏区南翼,为红一方面军尔后在北线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走在以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上,红五军团官兵踩着腥风血雨的路,走向使命和牺牲。

青山绿水留浩气,苍山碧樟问英灵。在南城县沙洲镇邓坊村的赵博生烈士纪念碑前,远眺雨雾迷茫的高山,赵博生入党时的铿锵誓言回响在我耳际,“从现在开始,我这几根骨头是属于苏维埃的了!”

1933年年初,国民党军集中4个师的兵力分两路向江西资溪、金溪、南城苏区进犯,红五军团副军团长赵博生,奉命率红五军团3个团据守长源庙一带山脉,配合主力在黄狮渡一带消灭敌人。

坚守信仰之本、练就金刚之躯。赵博生率部以“敢教大纛胜危艰”的英雄气概,连续打退数倍于己之敌的疯狂进攻,顽强地坚守住了阵地,出色地完成了钳制任务,取得了保障我军主力歼敌近一个半师的重大胜利。然而,在战斗中赵博生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在瑞金叶坪广场上建立“博生堡”,以志纪念。

漫漫长征路,红五军团担任全军最艰苦的断后重任,守无不固,立下了赫赫战功。88年过去,让我们重新打开时间的闸门,翻阅被誉为“铁血后卫”的红五军团的浴血奋战篇章。

人无魂不立,军无魂不胜。这魂就是党旗所指,军旗所向。向前,向前,向前!

湘江东岸炮火轰鸣,弹片呼啸,与撼天动地的呐喊声混合交织在一起。面对铺天盖地、汹涌而至的敌人,担任后卫掩护任务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官兵,像钉子一样牢牢地守卫在阻击阵地上,用鲜血和生命为长征胜利铺垫了前进的道路!

危急关头,是什么力量让第三十四师官兵将士义无反顾,血染湘江?是铁心向党,至死不渝最响亮的誓言。

历史从未荒,总有人如松柏,在凛冽中挺立且青翠,时光呼啸,誓言依然铿锵。

红星熤熤,初心炽热。师长陈树湘在突围受伤被俘后,忍着巨痛,用手从伤口伸入腹内,使尽全力,大吼一声,绞断了肠子,壮烈牺牲,实践了他“为苏维埃共和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豪迈的铮铮誓言!

宁都起义纪念馆的墙壁上,挂着董振堂的照片,仰望,董振堂神情英武刚毅,双目炯炯有神。今人睹之,怎不肃然起敬!

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宁都起义后,河北汉子董振堂,追逐光明的决心,如钢似铁,头朝共产主义,义无反顾扑身而去。

历史犹如巨笔,记下董振堂从一个旧军人,成长为以共产主义为信仰的红军高级将领后,为党和人民立下的彪炳功勋。

“虔诚做殿军,有勇且知方”。金沙江渡口的红五军团的阵地上,硝烟弥漫,弹片横飞,敌军残尸遍地,血肉成泥,寸步难行……在中央红军强渡金沙江时,董振堂率部在渡口喋血鏖战9天9夜,最终圆满地完成了保障红军主力渡江的任务。

革命先贤李大钊说:“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间……高尚的生活,常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驻足在宁都起义纪念馆红五军血战高台的油画前,1937年1月20日,董振堂壮烈牺牲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这是红五军(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五军团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在编入西路军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后高台血战的最后一天。子弹、手榴弹打完了,用大刀、刺刀、石块搏斗;大刀卷刃了,刺刀折断了,石头砸完了,用拳头打、口咬,直到壮烈倒下。敌军攻占高台后,残忍地割下董振堂的头颅,高悬于城门上。

陈毅元帅《梅岭三章》志壮“此头须向国门悬”;铁血将军董振堂,“断头冷眼对高台”!董振堂壮烈牺牲后,党中央在延安为董振堂和西路军诸烈士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上,毛泽东动情地说:“路遥知马力,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

长征是数十万红军的壮举,绝大多数红五军团官兵都未能亲眼目睹新中国成立,但就是这样一群人在一次次血战中,即便倒下,身躯也要作为醒目而耀眼的路标,始终指向胜利,“不胜不休”。

写至此处,我禁不住心潮澎湃。这就是人民军队用热血和忠诚熔铸的永远不变的军魂。军魂所在,就是军队胜利所在,国家希望所在!过去如此,今天如此,在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壮丽征途上同样如此!

强军之路,任重道远。军魂永固,奋勇前行。

(作者为《江西日报》社高级记者)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