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为什么说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

来源:《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问答》 责任编辑:杨红
2023-05-11 09:25:53

2021年11月25日,一条信息刷爆网络,电影《长津湖》票房达56.95亿元,登顶中国电影票房榜;2022年春节上映的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再度引发观影热潮,一个个穿越烽火硝烟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强烈震撼人们心灵。正如影片中所说,在志愿军战士的心里“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习主席指出,过去,我们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发展,战争形态如何演变,我们都要大力培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

打仗从来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战斗精神是军人信念、情感、意志、作风的集中体现,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是军事实践中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古往今来,一切有远见的、能征善战的军事家,都十分重视军队的战斗精神,锤炼英勇无畏的血性胆气。中国古代早就提出,“夫战,勇气也”,“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在战争史上,靠着战斗精神战胜强大敌人的战例不胜枚举。历史证明,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固然要靠战略战术,要靠体制机制,要靠武器装备,要靠综合国力,但没有战斗精神,光有好的作战条件,军队也是不能打胜仗的。

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历来是我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我军一路走来,历经无数次战斗,以劣胜优、以弱胜强,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这其中一个制胜密码,就是我军打的是精气神,有强大的战斗精神。长征途中,红三十四师担任中央红军总后卫,湘江一战几乎全师牺牲。师长陈树湘不幸被俘,他撕开腹部伤口,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实现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某部四连在刘老庄与1000多名日伪军展开激战,连续打退敌人5次进攻,歼敌170多人,最终弹尽粮绝,全连82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毛泽东同志指出:“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战斗精神是我军的强大优势,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千万不能丢。在党、国家、人民需要的时刻,军队就要有这股劲、这种精神。

知识链接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斗口号的由来

20世纪50年代初,参加修筑进藏公路的第十八军某部官兵,首次叫响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口号。1965年,为保护群众,某部战士王杰毅然扑向爆炸点,用生命践行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铮铮誓言,成为全党全军学习的模范。从此,“两不怕”精神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官兵。

现代战争赋予战斗精神新的内涵要求。与传统战争相比,现代战争短兵相接、刺刀见红的场面越来越少,但毁伤性、残酷性空前增大,特别是精确制导武器带来的震撼和摧毁超过以往任何战争形式,加之战争中兵战和心战相互交织、高度融合,对军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耐受度考验更甚。据统计,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武器装备出现的故障,70%是由于官兵精神状态失常导致的。这表明,武器装备再先进,也离不开“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去使用它”,没有人的战斗精神,技术不会在战场上自然生成战斗力。随着大量高新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运用,官兵不仅要具备忠诚坚定、英勇无畏、坚韧顽强、团结协作的精神品格,还要具有精准运筹的作战理念、精细操作的严谨作风、精确执行的一流标准。只有适应现代战争对战斗精神提出的新要求,才能妥善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始终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