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并非“无毒” 科学使用才有效
国内外导致药物肝损伤的药物构成不同,国外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主要为抗生素(占比达到27%-45.5%)及抗炎镇痛药。在美国药物性肝损伤,尤其是对乙酰氨基酚所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是导致急性肝衰竭的常见原因。而亚洲韩国、新加坡,中药或中草药占比分别达到27.5%及54%。国内,中药或中草药则是较为多见的导致药物肝损伤的药物。传统的中草药被认为是“绿色天然药物”,我国的老百姓(尤其是南方)在看病方面很多人也是首选中医中药,因此而带来的中草药的滥用,随之频频出现了毒性问题。近些年中药及其制成品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增多之势,中药中毒致死的病例也屡屡有报道,这种治疗的安全性也受到冲击。很多时候患者服用中药及其制剂常常不向医生说明,因此是否存在肝毒性也难以判断。
中草药潜在的肝毒性并不新奇,早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就已经阐述。一些植物,例如:苦杏仁、木薯、广豆根、北豆根、艾叶、毛冬青、黄独、苍耳子、大枫子、苦楝皮、鱼苦胆、千里光、天花粉等具有肝毒性早以为人所知。中草药的肝毒性可以是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的直接毒性作用,也可以是与炮制过程不规范,或是药物代谢过程中出现的免疫损伤。
中药所致的药物性肝损伤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存在。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药是安全、有效、无毒的,甚至部分医务人员也存在一种认为中草药是天然药物,无不良反应的片面认识和误区;而中药本身成分复杂,药材材源和炮制水平的不同也导致中药市场上中药品质良莠不齐。而在我国很多中药又往往与保健品“联系紧密”,例如,我们发现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和乌发的中药何首乌,无论其原药和各种炮制品,均有较强的肝毒性。何首乌及其制剂在国内外均有广泛应用,国际上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有何首乌肝损伤报道,仙灵骨葆、壮骨关节丸,肝损伤报道也较多。因此,重新认识中药的安全性,加强健康教育、规范和监控中药使用等方面的工作亟待解决。

要重视慢性药物性肝损伤
根据DILI病程,可将DILI分为急性DILI及慢性DILI。急性DILI占绝大多数,其中6%~20%可发展为慢性DILI。研究显示,急性DILI发病3个月后,约42%的患者仍存在肝脏生化指标异常,随访1年,约17%的患者仍存在肝脏生化指标异常。胆汁淤积型DILI相对易于进展为慢性。至于慢性DILI,传统概念是长期服用损害肝脏药物导致,而目前的新概念是停用损害肝脏药物后,病程仍呈慢性化进展。慢性DILI目前多采用2010年美国全国药肝网提出的慢性DILI定义,是指DILI发生6个月后,血清ALT、AST、ALP及TBil仍持续异常,或存在门静脉高压或慢性肝损伤的影像学和组织学证据。
慢性DILI的表现形式有3种,即慢性继续性肝损伤、药物导致的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相关的慢性肝脏疾病。慢性DILI的发生率:有近1/5(20%)的DILI的患者在病后6个月时有持续性肝损伤的证据。慢性复发性DILI患者病情常反复发作,肝功能难以保持正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肝病科或消化科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也是迫在眉睫的棘手问题。患者反复就诊,且得不到很好的诊断及治疗,患者及其家属非常痛苦,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医疗经费,造成极大的经济和家庭压力,不利于医保资金有效及合理使用,给患者所在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02医院非感染性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非常重视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研究。该中心医务人员,经过近5年的探索研究,在2016年初在ClinicalTrialsgovPRS 注册了1个慢性复发性DILI的临床试验。该临床试验国际首创、国际注册、随机对照、前后2次肝穿、临床疗效非常理想。今年年底前能入组结束,由于治疗观察期需1年,随访半年,预计到2019年下半年,将在慢性复发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治疗有突破性进展,从而将造福广大慢性DILI患者。考虑到有近1/5(20%)的DILI的患者在病后6个月后发展为慢性,建议急性药肝患者在病后6个月后要密切复查肝功能,尤其是病后3个月,需2到4周复查肝功能,病后3到6个月需每月复查肝功能。若患急性药肝恢复不顺利,或肝功正常后,不久没有明显原因,肝功再次异常(或病情复发),要考虑到病情有转化为慢性可能,应及时去当地医院进一步诊治,亦可以来我院非感染性肝病中心就诊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