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是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最年轻的副教授,拥有博导、硕导资格;她,主持多项国家及陕西省科技项目;她的研究成果被全球顶级学术期刊发表,为目前我国口腔学界影响因子最高的论文,成为我国科技工作者在生物矿化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也是我国口腔医学界材料学研究的扛鼎之作。
她的履历上,有一系列让人羡慕的光环:
“IADR Toshio Nakao奖”的亚洲唯一获得者;
“IADR Joseph Lister奖”获得者;
世界华人口腔医学协会杰出青年科学家;
口腔医学科技创新人物;
中国口腔医学杰出青年人才奖;
陕西省科技新星;
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展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她,就是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主治医师牛丽娜。
在见到牛丽娜之前,记者想象着拥有这样“牛叉”履历的人一定“非同凡响”。然而,见面和交谈之后却感觉,她是那么一个温润如玉、人淡如菊、低调质朴的女性。如同她同事所说,“放在人堆里不显山不露水,聊天时也不见她高谈阔论。”
4月18日上午,当记者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见到牛丽娜的时候,她穿着一件淡蓝色的长外搭,烟灰色的打底裤,一双休闲布鞋,已有七八个月的身孕。她微笑着告诉我们,大女儿3岁半了,这是第二个宝宝,现在七个半月了,我们的采访便从她的家庭聊起。

成绩来自踏实勤奋
“如果非要说我今天取得这一点点成绩的原因,我想首先是榜样的力量吧。给我带过课的老师在评语里基本都会写‘学习够踏实,很刻苦’,但从没有老师说我脑子聪明。”当记者询问牛丽娜取得如此多的成绩,是否因为天赋较高时,她笑着回答。
1983年10月,牛丽娜出生于河南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只有初中学历的父母根本辅导不了她的学习,但是培养了她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妈妈经常对她说,要有出息,只能读书。
从小牛丽娜最喜欢的事情便是看书,她说自己涉猎范围很广,可以说是书就看。特别是喜欢历史、自然、生物这些看起来“不太正经”的学科,那时候这些“副科”考试她经常能考满分。
除此之外,牛丽娜还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她平时请教学习经验的邻居一个大哥哥学习一直非常好,一路第一,后来以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了清华大学,然后出国学习。牛丽娜说,这对自己的影响很大,高中时期,为了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同学们休息后还要坚持自学到凌晨一两点。
2001年,牛丽娜考入了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大学本科全科平均成绩均在90分以上。毕业后,她报考了我国著名口腔修复学专家——口腔医院陈吉华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并将方向锁定于仿生矿化技术用于修复骨、牙硬组织缺损的应用基础研究。
牛丽娜说,自己给自己的评价是资质平庸,如果做出了一点成绩,都归功于踏实勤奋与后天努力,这种低调和谦虚让人不由心生敬意。

离预产期仅五天参加医院学术年会
2010年,牛丽娜在争取到国家公派留学基金后,赴美国奥古斯塔大学口腔医学院攻读联合培养博士学位。
初到美国,陌生环境、语言障碍、学业压力一时让她难以适应。她恶补英语,学会开车,学着修车甚至修马桶,独自面对一切困难。导师Franklin Tay教授在学界十分闻名,除了学术贡献外,严格和多产也是他的重要标志。牛丽娜说,关于学术问题,导师从不会给一个确定答案,而是让她自己去google,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和探索,当知识储备到达一定程度时,导师会就一些问题和想法主动与她进行交流。
牛丽娜说,初次撰写论文,导师要求三天内交稿;而且常常一觉醒来会发现导师发来了20多封邮件,要求一天阅读50篇文献。她说刚开始跟不上导师的节奏,加上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让自己很崩溃,她不断调整自己,逐渐让自己适应这种节奏。每天一早到实验室做实验,晚上看文献、写文章。两年中,敏而好学的她阅读了上千篇文献。高强度的工作使她的独立意识和探索精神得到极大锻炼,科研思路也逐渐成熟。
牛丽娜说,自己非常感谢美国导师。他的探索和钻研精神让自己感动,对科学执着的精神也让自己由衷地佩服。
回国后不久,牛丽娜以优异的成绩顺利留校。怀孕生产期间,她依然马不停蹄地参加学术会议、出入实验室……从未停下手中的工作。2014年,离预产期仅剩五天的牛丽娜毅然参加了医院学术年会,登台报告的一刻让许多人都睁大了眼睛。对科研的执着和专注让她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

女儿4个月再踏征程
2014年6月,女儿刚满4个月,一方面申请的奖学金快到期了,另一方面如果自己不去的话,以前的研究项目可能就要交给别人来做。为了继续探索实验真相,给自己一个交待,牛丽娜怀着对孩子的歉疚踏上了赴美的航班,到奥古斯塔大学开展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临上飞机前,她给孩子喂了最后一次母乳。
出发前,她挤了够孩子吃3个月的母乳放了满满一冰箱,那段时间她暴瘦。但是,刚到美国半个月,丈夫告诉她由于保姆没把冰箱门关好,奶全坏了。出国前没有给孩子断奶,到美国后强行断奶让牛丽娜的身体很不舒服,加上听说孩子在家里生病和对孩子的思念常常令她一夜无眠。
她说,那段时间做实验很不顺利,以前很容易做到的实验怎么做都不能成功。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这次出来错了,她说当时真得快崩溃了。
大概半年之后,孩子在家人的照顾下慢慢适应,家里的事情逐渐理顺,她的心情也好了很多,实验越做越顺,研究也渐入佳境。回国时,她已被奥古斯塔大学聘为荣誉副教授。牛丽娜说,如果再给她一次机会或者重新选择,她还会选择再踏征程。

女儿眼里的“牛跑跑”
牛丽娜的丈夫和她一样,也是一位口腔医院的医生。同很多年轻夫妻一样,他们是大学同学,然后一起读硕,读博。
牛丽娜说,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不太喜欢出去,有时间宁愿呆在家里看书,由于不会做饭,她负责家里的拖地、洗衣服等家务。而先生却是一位对生活品质要求很高的人,他烧得一手好菜,家里的饭基本都是他承包了;每到周末他都会带女儿去“游山玩水”。由于工作关系牛丽娜经常缺席家庭郊游,女儿便叫她“牛跑跑”;先生说她的业余爱好是工作。
“我现在会尽量多花时间去陪孩子。”说起家人,牛丽娜脸上抑不住的幸福。

在小口腔里做大科学
研究生阶段,牛丽娜便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为仿生矿化技术用于修复骨、牙硬组织缺损的应用基础。一直到后来的赴美国读博,再到担任博导,她亲自做实验,潜心做学问,在小口腔里做大科学。
牛丽娜以胶原纤维的再矿化为出发点,针对骨、牙等硬组织缺损修复开展了系列研究,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胶原内硅化及杂化,构建出一系列具有良好生物学性能及机械性能的矿化胶原材料,填补了该项研究的国内空白,被认为是生物矿化领域的重大突破。
2017年,她的一篇论文在国际顶级材料学研究期刊上发表,被公认为是目前我国口腔学界的顶尖之作。她的研究成果除了被应用于医学领域,在材料学的其他领域也有发展和应用。
“这一路误打误撞过来,我算是运气比较好吧。我的美国导师说,没有好与不好的课题,只有努力和不努力的学生。除了自己的一点努力,主要还是团队的力量。我们的团队里有非常厉害的师兄师姐,还有我的两位导师,他们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鼓励,我从心里感谢和感激他们。”牛丽娜对记者说。
记者手记:在采访中,牛丽娜说的最多的就是词就是“坚持”。她说每天都进步一点点,坚持下去,收获就会有,或大或小。她还说,时刻保持一颗向上的心,就算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自己认可就行,要做到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