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医院张鸣青:行走在“消”疾“化”病的大道上

来源: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作者:刘永瑜  李蕊责任编辑:马依
2016-07-28 16:03

唯有创新最动人——他开展了原南京军区和福建省首例NOTES

NOTES,即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的简称。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是以软式内镜为治疗工具,不经过皮肤切口,而经口腔、阴道、结直肠等自然腔道对腹腔疾患进行治疗的方法。国内只有少数龙头医院掌握,是一项微创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2010年2月4日,对消化内科全体医护人员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他们在科主任张鸣青的带领下,成功开展了原军区和福建省首例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在现场,只见张鸣青手持软式内镜经患者自然腔道进入腹腔,准确寻找到肝部囊肿位置,麻利的切开囊壁,检查囊肿,切口小,止血快,并且皮肤上没有任何切口。患者清醒后无腹痛、腹胀等现象,一周后康复出院。这标志着解放军第175医院消化内科在微创手术领域跨入国内先进行列。

为官兵健康保驾护航——你的健康是我最大的心愿

7月初的一天,某部中士小林因“上腹痛”来医院行胃镜检查,张鸣青在检查中发现其食道有3条静脉曲张,局部呈结节状,最大直径约10mm。详细追问病史,才知他去年因“呕血”在其他医院就诊时已明确诊断为“活动性肝硬化”,并已行“脾切除术及食道贲门血管离断术”。但此时的胃镜检查提示食道静脉曲张明显,出现“红色征”意味着随时有大出血、危及生命的可能,张鸣青当即与部队领导联系,要求小林赶紧住院进行治疗。

住院后,张鸣青考虑到患者静脉曲张明显,而实施静脉套扎的风险较大,便积极与多个科室的专家进行联合会诊,以便确立最佳治疗方案。外科医生建议行分流或再次断流手术,但患者坚决拒绝手术。于是在完善了各方面的检查后,张鸣青亲自为患者进行了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手术。由于患者曲张静脉较多、较粗,他先后两次对患者进行了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程均很顺利。术后张鸣青天天查房,询问小林病情,经过综合治疗终于顺利康复。

出院时,小林紧握着张鸣青的手感激地说“是您用精湛的技能和滚烫的爱心让我赢得了健康!”可张鸣青却说:“您的健康是我最大的心愿。”出院后他还与小林定期保持电话联系,让他每半年来院做一次胃镜检查。

山高人为峰——心中有一片广阔的“蓝海”

站得高,方能看得远。这些年,张鸣青一直怀着“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强烈忧患感。他在医院党委领导的支持下,多策并举,不断将科室发展这张“牌”打出不少“花”儿来。

建强一个平台。在业务上向国内外学术前沿“看齐”,他积极邀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军内消化病著名专家樊代明院士在科室设立“院士工作站”,实现临床与科研的高位嫁接。

建强一个团队。现有医护人员110余人,其中主系列人员32人,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0名;博士3名,硕士26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科室相继聘请了复旦大学刘杰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杨爱明教授等知名专家为科室特聘专家,拓展了科室人才资源。

打造七张名片。即:全面建强原南京军区消化内镜中心、西京消化病医院漳州协作中心、西京消化病医院漳州整合医学中心、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网络单位、国家消化病临床研究中心早期胃癌筛查研究协同网络协作中心、厦门大学等十二所院校的临床教学基地、福建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内科培训基地。

拥有“核心”技术。他带领团队开展了东部战区、福建省第一例软式内镜经阴道肝囊肿开窗术、第一例经脐软式内镜手术、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经口内镜肌切开术等,步入了手术治疗的“镜时代”“微时代”。他们开展的消化道良恶性狭窄支架治疗,已过千例次“关口”,消化道瘘内镜下综合治疗处军内领先水平。同时,他们还开展了消化道超声内镜及胶囊内镜检查、无痛内镜检查、内镜下消化道早期癌粘膜剥切术、粘膜下肿瘤挖除术、食道静脉曲张套扎和硬化剂治疗术、肠梗阻套件治疗术、胃造瘘术、经口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等技术业务。

【专家简介】

张鸣青,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原南京军区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军医学会消化内科专业学会委员,原南京军区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消化病学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消化内镜分会常务委员,漳州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内镜杂志》编委。

擅长消化道肿瘤综合治疗及内镜下介入治疗,在原南京军区及福建省内率先开展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经脐软式内镜手术(TUES)、食管贲门环形肌切开术(POEM),熟练开展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早期胃肠癌内镜黏膜剥切术、消化道支架置入术、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治疗术、内镜下内痔套扎术、经皮胃造瘘术等技术业务。发表SCI论文10篇,承担国家、战区、省市课题9项,获军队及省部级奖7项,出版了学术专著《窄带成像内镜》。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