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军医奔跑在强军路上

——记全军肿瘤中心主任、第八一医院副院长秦叔逵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代烽 特约记者 高洁 金飞责任编辑:马依
2016-04-16 03:07

从“赤脚医生”起步,走上全球最大的肿瘤学术组织——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的讲台,成为首位在大会上作主题学术报告的中国学者;长期战斗在一所部队基层医院,却当选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主席,主持制定国家“原发性肝癌诊治规范”和“癌痛诊治规范”;面对不少大医院伸出的“橄榄枝”,仍然坚守在部队临床一线,先后服务数千名官兵和10余万名人民群众……

他,就是全军肿瘤中心主任、第81医院副院长秦叔逵,一名始终奔跑在强军征途上的好军医。

勇攀高峰,让世界聆听“中国故事”

2010年6月7日,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在芝加哥市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肿瘤专家汇聚一堂。

“下面,有请来自中国的秦叔逵教授发言。”主持人话音刚落,整个大厅顿时安静下来,与会人员拭目以待: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成立46年来,首位应邀作专题学术报告的中国专家会有怎样的表现?

秦叔逵从容走上发言席。他所作的关于延长晚期肝癌患者生存期的报告,以科学的设计、详实的数据、可靠的结论,赢得了与会代表的好评。

从台下到台上,短短十几米,秦叔逵整整奔跑了18年。

1992年,秦叔逵赴美国参加一个国际肿瘤学术会议,不料发言机会竟被临时取消。主办方给出的理由是:“在这个方面,你们现在只能当听众!”

此事深深地刺痛了秦叔逵。他暗自立下誓言:有朝一日,一定要走上大会主席台,让世界听一听“中国故事”。

当时,消化道肿瘤,特别是肝癌的诊断治疗被公认为世界性医学难题,风险大、难突破。秦叔逵坚定地选择了这个主攻方向。

一次,秦叔逵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有医生采用砒霜制剂治疗白血病效果不错。他深受启发,提出了“以毒攻毒”的设想,却遭到不少人质疑。

“若想攀上医学高峰,就要不畏艰险,敢在‘无人区’探路!”经过反复思考和调研,秦叔逵最终确立了“有毒中药治疗肝胆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的课题。从体外到体内,从实验到临床,经历了千百次试验,他取得治疗中晚期肝胆癌系列成果。

“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第81医院政委仇汉青感叹,多年来,秦叔逵紧盯医学前沿,一直在与病魔角力、和自己赛跑,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1994年,提出国际领先的胃癌治疗“HLF方案”,使胃癌治疗效果有了新的提高;

——1997年,发起成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肿瘤学术组织;

——2002年起,牵头组织晚期肝癌临床研究,改变了肝癌系统化疗缺乏标准方案的状况;

——2012年,主导完成榄香烯治疗恶性肿瘤的相关课题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4年,获得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颁发的“年度成就奖” ;

……

掘深井,得清泉。这些年来,秦叔逵先后编撰学术专著61部,发表科研论文580多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3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带领全军肿瘤中心参加了190多项国际、国内临床研究,成果连续5年被评为“国家临床肿瘤学十大进展”。

去年底,秦叔逵参与完成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开发研究、产业化和推广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军肿瘤中心被列为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军队建设项目。目前,秦叔逵领衔的全军肿瘤中心肿瘤治愈率已近1/3,好转率达69%,消化道肿瘤治疗水平不断提升。

倾注真情,为官兵健康殚精竭虑

那是一次刻骨铭心的出诊。在1998年那场大洪水中,“抗洪钢铁战士”吴良珠倒在了长江大堤上。接到命令,秦叔逵星夜赶往合肥,主持会诊抢救。吴良珠的肿瘤已是晚期,专家组虽想尽一切办法,还是未能挽救战友的生命。

“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早期防治,也许能避免悲剧的发生。”为给官兵普及防癌知识,秦叔逵每年都组织全军肿瘤中心专家到部队巡诊,下发《恶性肿瘤知识防治手册》,引导官兵走出认知误区、搞好疾病预防。

抗美援朝战斗英雄杨道根,身患淋巴瘤细胞白血病并重度感染。入院后,秦叔逵竭力施救,缓解了老英雄的疼痛并延长了两年生命。

某部一名干部患恶性胃肠间质瘤,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一筹莫展。秦叔逵多方打听,得知即将在国内上市的某新药疗效好,协调医药公司将其纳入免费福利用药范围。经过秦叔逵3年悉心治疗,这名干部痊愈并重返战位。

“我父亲也是一名人民军医,我从小在军营里长大,对军人有着特殊的感情。”秦叔逵告诉记者,全心全意为官兵服务、为战斗力服务,是自己一生的追求。

这是秦叔逵的一个普通专家门诊日,诊室外早早就排起了长队。接诊中,一名穿迷彩服的士官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名士官说:“我妻子检查出胃部肿瘤,想找您给看看。好不容易请假出来,却因人多没挂上号……”

秦叔逵当即让护士搬来椅子,让夫妻俩先坐下。经过诊断,他当天就安排这名士官家属住院治疗。

为最大限度降低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秦叔逵和肿瘤中心采取定期授课、双向交流以及远程会诊等办法,帮带了20多家部队医院,提高其肿瘤防治水平,惠及数千名官兵和10余万人民群众。

甘为人梯,助人才方阵走向未来

盛夏,南京某会议中心座无虚席,一场“全国肝癌治疗研究新进展”学术会议正在进行。

发言席上,一名年轻的军医正在发言。其独到的研究视角、过硬的研究成果、流畅清晰的讲解,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他叫刘秀峰,是第81医院的一名科室副主任,也是秦叔逵带出的学生之一。

刘秀峰清楚地记得,几天前完成报告初稿时已是深夜12点,他随即给秦叔逵发了电子邮件。翌日一早,秦叔逵说:“邮件已经回复了。”刘秀峰打开邮箱一看:回复时间是凌晨2时16分,报告从观点表述到细节都作了精心修改。

甘为人梯,助人才方阵走向未来。作为第二军医大学、东南大学等5所高校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秦叔逵先后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39名,其中20余人成长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

谁能想到,今天“星光闪烁”的肿瘤中心,多年前却是另一番情景。1992年,秦叔逵刚接手肿瘤内科时,本科以上医师仅1人,科研成果连年“光头”,诊疗手段落后,床位使用率只有四成,在医院综合考评中排名垫底……

在医院党委支持下,秦叔逵引进一大批肿瘤专业人才,实行梯队配备,按各自优长,分病种、分专题开展临床应用研究;将互联网接到科室,及时掌握和借鉴国际上最先进的肿瘤学科信息,组织到先进的肿瘤医院取经……

潜心铸剑,初露锋芒。3年不到,肿瘤内科由1个病区发展到3个病区,床位周转使用率达100%,成为当时全国领先的综合医院肿瘤专科之一。

秦叔逵还积极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创办国家统计源核心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进一步浓厚学术氛围;申请成立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开展新药临床研究,在任务中摔打队伍;发起成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积极为青年人才与国际国内学术权威交流创造机会……

既重医技传授,更重品德培养。在秦叔逵言传身教下,肿瘤中心全体医务人员树立“像给父母看病一样为患者服务”的理念,每年收治患者1万余名,没有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