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一颗服务患者火热般的心灵;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却有着立足岗位、干好护理工作的满腔热情;没有响彻世界的豪言壮语,却总能带给病人同疾病抗争的信心。一位普通的烧伤护士长,27年始终恪守“南丁格尔”的誓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爱心和亲情为无数患者点燃生的希望,筑起一道让生命永恒的坚固堤坝。她,就是全国三八红旗手、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二病区护士长---王淑君。
憧憬梦想,朝着圣洁的事业飞翔
每个人都怀憧憬着梦想,但不一定都能实现梦想,而王淑君用一颗火热的心朝着梦的方向不停地奔跑着……
1971年,王淑君出生在河北隆化县,那是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英勇献身的地方,父亲是当地电力局一名工人,母亲为支持父亲工作而辞职在家。记得孩童时,父亲经常给她讲董存瑞的故事,教她长大后做实实在在的人,母亲希望她纯朴善良,怀有爱心。正是从小受到父辈良好的教育和耳濡目染的英雄故事,王淑君的心里有了自己追逐的梦想--当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
1986年,王淑君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西安第四军医大学护士学校,第一堂课她聆听了老师讲述“南丁格尔”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她,立志一定向南丁格尔那样做一名富有爱心的护理人员,让更多的生命变得坚强且走向幸福生活。经过三年军校生活的锻炼和洗礼,王淑君全面掌握了护理知识理论和相关的操作技能。1989年,王淑君走出校门被分到烧伤整形科做起了普通护士,开启了自己梦想的旅程。
记得报到那天,第一次穿上护士服,接待她的护士长直接把她领到了特护间,室内的温度接近40℃,扑鼻而来的是消毒味和烧焦的肉皮味,令她恶心呕吐,那一个个赤裸着的身躯,“焦头烂额”的面孔,当时使王淑君差一点晕倒,至今她还记忆犹新,她说,目睹那一切,并没有后悔,也不能退缩,更不能埋怨当初的选择。王淑君对我说,既然选择了护理,就意味着一生为别人。忍别人忍受不了的痛,吃别人吃不了的苦,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她记得有一次,母亲想念女儿,从隆化老家赶来,刚好女儿面临一次抢救任务。第二天瞧着满身疲惫、面容憔悴的女儿,老母亲心疼地说:“孩子干护理挺累的吧,要不你爸在县城里有点关系,重新换个工作吧。”王淑君牵着母亲的手说:“如果每个人都不干护理,那患者怎么办”。在王淑君的记忆里,“南丁格你”的精神感动着整个世界,也感动着她那颗年轻的心灵。1997年3月,王淑君凭着自己多年优异的工作表现和过硬技术被医院任命为护士长,角色转换给她带来了新的动力和压力。

护理虽说是一门苦差事,但更是一门行为艺术,做好了将会把整体人生演绎得至善至美,王淑君这样认为。身处烧伤科,似乎每天都在“战火”中工作,“战火”中生活,烧伤科是医院的门面,也是医院的“名片”,烧伤患者的抢救任务可以说是艰难险重,护理更是要求之严、标准之高,来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在烧伤护理中,王淑君的付出常常要多一些,力求做到四个“提高”,即:提高思想素质,提高业务水平,提高管理能力,提高应急技巧,从不放过任何形式的学习机会,做提高业务的有心人。为了更好地履行护士长管理工作,成为“桥梁”和“纽带”作用,她还在应辩能力、应急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语言表达上下功夫,推动了全科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针对为烧伤科环境特殊,任务艰巨,收治的都是各种烧伤的危重症患者,仪器设备多,生活护理繁重,为练就过硬本领,王淑君经常加班加点练习呼吸机、中心静脉压监测、血气机等设备的使用,积极操练静脉穿刺、气管穿刺等技术练习,为患者时刻准备着,付出总有收获,努力总有回报。2013年,王淑君所在科室被评为被评为“全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至今为医院培养了两批专科护士。
追逐梦想,燃烧自己点亮生命乐章
人生需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只有在与困难抗衡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积极进取,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绽放出绚丽多姿的人生之花。
面对面采访王淑君,她的谦逊、低调、和蔼、真实深深地打动了我。她说,“作为烧伤科护士长,我一生都属于烧伤患者,当所有病人度过生命的难关、带着微笑离院回家,那是自己最开心的事情”。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烧伤患者与普通患者有着明显的区别,护理质量要求严、标准高,弄不好病人就容易受到感染,产生各种并发症而危急生命。一次,北京某化工厂发生爆炸,医院接到参加抢救的紧急命令,王淑君被确定为抢救成员,一到现场她便与专家速度投入抢救当中,支架、输氧、清理,最重的4名烧伤伤员被送到科里。在她带领5名护士组成了特护小组,日夜坚守在特护间,在守护伤员的15个日子里,消毒、清洗、翻身、输液等,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故事。当这4名受伤的患者从死亡的边沿重新回到生活的丛林时,王淑君和护士们欣慰地笑了。在烧伤二病区住院的患者有称王淑君是“钢铁护士长”,能打硬仗能吃苦。
“她最大的一个优秀,是沉得下心来做事,一点都不浮躁,对专业知识有着非常执著的专研精神。”烧伤研究所所长柴家科这评价王淑君。正是多年的职业生涯磨练造就了王淑君临危不乱的意志和快速反应的能力,而对护理知识的积累和延伸学习,使她能够快速并准确的判断烧伤患者病情,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才有了多次圆满完成批量伤员救治的护理。
2015年8月2日,江苏昆山发生特大爆炸故事,王淑君被点名又一次出征,我有幸成为报道人员随医疗专家前往解放军100医院,亲历和目睹了她的巾帼风采和战斗精神。到达抢救地点后,王淑君与该院护理部相关人员进行了对接,才得知医院从来没有执行和抢救护理过重大批量伤的救治,缺少急救设备、缺少救治经验,王淑君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额头不时地渗出豆大的汗珠,她立即制定了护士分层管理方案,进行抢救护理功能分组,明确特护分工职责,规范了病房分区管理和消毒隔离措施,还加班加点对60名非专科护理骨干进行紧急培训,针对10名重伤员的特殊性,采取定人、定岗、定位,并面对面、手把手加强指导,眼睛布满了血丝,嘴唇急起了水泡,汗水渗透了衣背,她俨然不知。有护士心疼地说,“王护士长你休息休息吧。”她总是说,“没事,我扛得住,吃得消。”这就是患者心中的“铁铁护士长”。
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是王淑君立足烧伤岗位、实现人生梦想的最大追求。烧伤护理不同一般性的护理,王淑君在全心全意地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上,积极调查研究临床护理一线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规范了烧伤整形科护理常规15项,书写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23项,制定了专科护理措施218条,为护士专科护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先后在统计源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专著2部,参编教材和专著17部,获批国家实用新型专科10余项,先后护理烧伤病人上万例、危重病人4000余例,赢得了广大患者的高度赞誉。事烧伤护理工作27年来,先后10余次参加重大医疗救治任务,百余次完成军地危重烧伤病人会诊,特别是在黑龙江黑河森林火灾批量伤员救治、“最美警卫战士”高铁成救治等重大医疗救援中,担负重要护理抢救任务。去年,王淑君参加抗战70周年阅兵老兵方阵的随车保健任务,获联合指挥部嘉奖。
成就梦想,浓浓爱心铺就成才路
身为军人的王淑君认为,同在一片蓝天下,一个人成就梦想,那不是梦,帮住更多的人成就梦想,那才是幸福的梦。回首当兵的历程,坎坷与艰辛,失败与成功,一些经过的事走过的路,在王淑君27年的军旅生涯中却变得越来越模糊,但唯有她所带的护理团队,谈起来意犹味尽。
有人说,身在医院,一个科室团不团结、和不和蔼,一是看科主任,二是看护士长。走进烧伤二病区,让人倍感受亲切,和蔼之风扑面而来。在王淑君的心里,科室如同家,患者如同亲人,护士如同姐妹,27年来,她把所有心思和精力都花在病人和这群护士身上,就连18岁的女儿也只有享受到母亲两次的陪伴外出游玩。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在王淑君眼里,无论是到她科室进修的、轮转的或是正式定科的护士,在示范教学中她都一视同仁,不分内外、亲疏,每次在执行抢救批量伤员后,王淑君都要把抢救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比如在抢救中调整床位、病房消毒、分配伤员、制定伤票等等都传授给她的护理团队。王淑君说,“只有把这个护理团队带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护士,才对得起组织的培养,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在护士的眼里,王淑君亲切得像“姐姐”,又严得像“慈母”,不管是科室的老护士还是新护士,都一视同仁,不分亲疏远近,只要把技能学好,不出护理问题,都是“亲人”。护士祝红娟身有感触,记得一次夜班,在为病人做皮层过敏时间较长时被病人投诉,王淑君得知将她叫办公室批评之后又亲自拿来模型为她教方法,使祝红娟很快掌握了操作要领,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在王淑君看来,如果从科里走出去的护士技术不过硬,或出现护理上的问题,她都认为完全是自己的“过错”。所以,从护士的工作学习到技能操作,每个环节都严抓细抠,精益求精,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为带好这个护理团队,提高烧伤护理的工作“巧妙性”,她要求护士随时掌握患者的每个表情和动作,总结为“肢体交流方式”。比如,患者咂吧嘴---就是病人需要护士帮忙;伸舌头---就是病人渴了,要渴水;舌头上下摇动---就是病人饿了,要吃饭;动脚指头---就是病人要大便,等等,都要护士掌握得一清二楚。“一花独放不是春,面花齐放春满园”。时至今日,经过王淑君培养的护士团队中,有2人走上了护理部主任的岗位,7人当上了科室护士长,每每想起这些,她的内心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
二十七载,弹指一挥间。穿上这洁白的护士服,戴上想起这的燕尾帽,王淑君时常告诉自己,白衣天使的称谓赋予了自己神圣使命,时刻提醒着自己肩负救死扶伤的重任,为了这份神圣的使命,她与自己的护理团队默默无闻在烧伤战线上奉献着无悔的青春。
写到这里,我愿以冰心老人的一段话诠释王淑君的职业:“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尔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