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赤水河奔腾蜿蜒,梵净山万木争荣——这是铺展在贵州大地上的绿色。
智慧工厂机器轰鸣,绿色金融蓬勃发展——这是融入贵州发展血液的绿色。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多彩贵州,“绿”是当之无愧的发展底色。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贵州的保护与发展协同并进。乌江流域铁腕治污、晴隆石漠化治理取得显著成果,绿色科技创新、产业向绿转型,让贵州实现荒变绿、绿变富的精彩蝶变。
如今的贵州,生态美、百姓富、经济兴。“两山”理念铺陈在如画山水间,绿色生产力勃发在绿色产业里。
逐绿“黔”行的精彩蝶变
——贵州省通过培育绿色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观察
■解放军报记者 于心月
工业废弃物变身高品质建材
“富矿精开”科技兴绿
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加快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力度。目前,总装机容量10.01万千瓦的石阡县顶董坡风电光伏项目已正式并网。
“黔中无闲石,贵地多宝藏。”
这句广为流传的谚语,生动诠释了贵州的丰富矿产资源。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地形的省份,遍布黔山贵水的125.8万个山头,富集着门类齐全、品位优质的矿产。
亚洲磷都、中国金州、中国汞都、西南煤海……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号彰显贵州先天资源禀赋,也是贵州突出的比较优势。然而,传统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成为制约贵州可持续发展的负担。
“家里有矿”,也要精打细算。多年发展中,贵州总结出“富矿精开”的发展路径。今年3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强力推进“富矿精开”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意见》,提出在精查探矿、精准配矿、精深加工、精细开发上发力,加快推动资源勘查、资源配置、资源开采、资源精深加工、重大科技攻关实现新突破。
“富矿精开”,落点在“精”。有限的矿产资源如何实现循环利用,传统高耗能产业如何向“绿”涅槃?答案离不开科技创新。
在贵州一家磷化工企业负责人何光亮看来,“富矿精开”既是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也是思维创新的突破口。“资源是有限的,而创新的空间无限。合理开发利用是对资源最大的敬畏,我们追求的是‘用好米做好饭’。”
无水石膏包装箱、高精度砌块、石膏基自流平……5月10日,在上海举办的第八个中国品牌日活动中,这家企业参展的系列产品,吸引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相较于传统纸箱,无水石膏包装箱防水、防潮、抗压,各项优势明显。”展位上,工作人员拿起一个灰白色包装箱介绍道,应用1吨无水石膏包装箱可减少近1吨树木砍伐,且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污水。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产品都是由生产磷酸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磷石膏深加工而来。在传统工艺中,每生产1吨磷酸将产生4至5吨磷石膏,而它的随意排放堆积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总磷浓度超标,是长期困扰乌江流域的环境“痛点”。
然而,在企业相关负责人陈忠华眼中,磷石膏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经过持续技术创新,他们在磷石膏综合利用领域突破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曾经的工业废弃物摇身一变,成为绿色环保的包装箱、高品质的建筑材料。
今年3月,该企业联合中南大学研发的新型无水石膏基胶凝剂浆,成功应用于磷矿井下填充。这一无害化处理的创新成果,不仅大幅提升矿山开采的安全性,每年还能多消纳超10万吨磷石膏。
为了实现生态保护、科学治污,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越来越多高耗能企业向科技创新要解决方案,实现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初夏时节,走进黔西市一处煤矿山,山头满目苍翠,涓涓溪水潺潺而下。另一边,智能掘进、智能采煤系统一改采矿作业“灰头土脸”的印象,瓦斯发电综合利用让有害气体变为清洁能源……这样保护与开采齐头并进的场景,在贵州屡见不鲜。科技创新引领,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成为贵州交出的一份优异答卷。
“零碳”办公楼用电自给自足
“超级算力”产业赋绿
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一家电梯生产企业,技术人员通过数字平台实时查看生产状态。
省会贵阳,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一座低矮的黑色建筑格外引人瞩目。
大楼外侧,黑色玻璃幕墙不只是建筑材料,还能进行光热发电;走进大楼,地源热泵装置让室内温度调节不再依赖于传统空调,而是通过地表和地下水的温差实现;楼顶,光伏电板、风力发电机等装置整齐排列,为大楼源源不断输送绿电。遍布全楼的“高科技”,让这座办公楼实现用电自给自足,成为贵州省首栋“零碳”办公楼。
从“零碳”办公楼向南40公里,秉持“灯塔+零碳工厂”的设计理念,贵安新区一家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既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理,还有效降低生产过程的水耗和热耗。
采用先进技术、领先产品深度参与绿色转型的,不仅仅是制造业企业。建设屋顶光伏系统和风力发电系统、余热回收、蓄冷阶梯利用……在一家数据中心园区里,大到机房设备蓄冷降温,小到供热供水、通风照明,都通过智能化设备实现“绿色算力”的高效输出。
在贵州,一个个“绿色生产”场景,形成当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生动长卷,积蓄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能。在努力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过程中,贵州将绿色转型与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实现腾笼换鸟、新旧动能的换羽新生。
2023年,贵州省城市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6%,“十四五”期间能耗强度累计下降8.93%。绿色低碳建筑、绿色交通、智慧城市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绿色产业成为贵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抹亮色。
年平均气温16.9℃,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达98.6%——良好的生态优势,不仅是旅游度假的天然招牌,也让贵州成为数据存储运算的天然“机房”。在贵州大大小小的山洞里,集聚着全球众多的超大型数据中心。
从2014年将大数据作为全省发展战略,到成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搏击数字化浪潮的10年间,贵州着力推动数据中心由“存储中心”向“算存一体、智算优先”升级。
完成一部3D动画影视作品渲染工作需要多久?一台普通计算机需要几年甚至更久,但在贵安超级计算中心仅需3个月。
超高效率来自庞大的算力资源。入驻该中心的一家企业负责人介绍:“我们拥有服务器等硬件设备700余台,核心算力则由1000张高性能图形处理器和少量中央处理器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能力,能够很好地解决大量图像渲染诉求。”
算力市场不只是在文化产业。前不久,2024年一季度贵阳贵安数字应用场景发布会在贵阳大数据科创城举行。现场发布数十个应用场景,涵盖数字政府、医疗卫生、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农业农村等多个领域。不少市场主体来此创新创业,数字化转型红利正在贵州迸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活力。
林业碳汇流入市场交易
“生态账本”金融向绿
贵州省丹寨县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山区生态茶种植,走出一条以茶兴业、以茶惠农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
今年1月,铜仁市江口县一家中药企业负责人在办理贷款业务时发现,依靠累计的“梵净生态积分”,企业贷款利息节省了10余万元。
这家创新型企业,集中药材育苗、种植、产品研发、销售于一体。多年来,企业践行生态环保理念,不断完善全产业链绿色环保模式,倡导员工绿色生活方式。再加上企业名下的林木等生态资产,在满分500分中,该企业获得453分的优异成绩。
江口县位于梵净山脚下,随处可见青山旖旎,溪流纵横。坐拥绿水青山,如何实现含“绿”量向含“金”量的转化?2022年起,江口县推出特殊的“生态账本”——“梵净生态账户”。针对农户、企业、个体工商户等5类市场主体,当地从生态资产、生态经营、生态生活、生态公益等多个维度,将生产生活行为换算成生态积分。依据积分额度,对企业或个人开展评级授信、利率定价。
江口县绿色金融发展中心负责人张小芳直言:“‘梵净生态账户’不仅让大家对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有了新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已基本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转换。”
科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路径。2021年,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贵州正式发布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GDP之外,GEP成为贵州省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的又一指标。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绿色金融日渐成为重要抓手。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应用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等领域,不仅可以促进生态产品市场与传统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还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4月中旬,贵州省首批省级林业碳票在贵州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完成交易。开阳县、凤冈县等10地获得首批省级林业碳票,1.3万余亩森林的固碳释氧功能作为资产正式展开自由交易。
数据显示,贵州森林覆盖率达63%,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超15亿吨,林业碳汇这一生态产品在贵州具有独特变现优势。去年7月,当地正式挂牌成立生态产品交易中心,首期业务便以林业碳汇(碳票)资源开发和交易作为切入点。上亿亩森林资源变身“绿色银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贵州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中心业务还将扩展至更多生态产品,将碎片化、闲置的生态资源进行收储整合、生态改造、增量升级,通过资本赋能和市场化运作推动生态资源变现,进一步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努力跑出绿色发展加速度。”
本版图片均由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