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重义:舍生取义的革命者

来源:学习强国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3-11-12 14:21

张重义,1907年出生于陕西朝邑县(今大荔县)西高明村。幼年时为躲兵匪曾远去甘肃兰州,1924年返回朝邑务农,曾联合同村青年武装自卫,防止兵匪骚扰。从小,他就体会到了社会的动荡与黑暗,革命思想也在心里生根发芽。

在陕西大革命形成高潮时,张重义在家乡参加农民运动,并被推选为县农民协会的领导人之一。1927年5月,冯玉祥的国民军驻陕陆军第三师师长耿端方的部下,到张重义所在的西高明村抢牲口。张重义组织农协会员追赶,青年农民李章西牺牲。张重义率众向驻军提出抗议,逼其认错,抚恤遗属。那时,还有驻军杨绪儿部向群众摊派粮款。张重义又组织农协会员千余,约杨绪儿到西高明村谈判。杨绪儿慑于农协威力,只得答应免征。

1927年7月,张重义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党的组织工作。1928年春节,和朱晦生等在朝邑组织进步青年,成立了“哀鸿剧社”,到各地巡回演出,宣传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因为思想先进,张重义遵照党组织决定,进入当时朝邑县最高学府南寨子高等小学学习,以学生的身份开展学运工作,被选为学生会主席。革命之路向来都是充满险阻,因领导学生罢课,反对校方压制民主、限制学生自由,张重义遭到警察追捕,被迫出走宁夏,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返回陕西。

回陕不久,张重义与中共沿河工委取得联系,接上组织关系。1938年4月,中共朝邑地方组织恢复,成立了中共朝邑县特别支部,张重义任特支书记。中共朝邑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后,任县工委书记兼组织委员。他时刻不忘宣传革命思想,引领革命思潮,组织工委在县城筹办“七七”书报社,除经销抗日书报外,还为陕甘宁边区输送了一批干部和知识青年。后因警察局查封了“七七”书报社,张重义也受到国民党特务的特别注意。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不得不再次离开家乡出走宁夏,在中宁县宁安堡一带从事革命活动。

1940年4月,中共宁夏省委遭破坏,张重义辗转到了延安,此后便留在西北局行政处生产科工作。这时大生产运动已经开始,他把妻子接到延安,为当地群众传授纺线织布技术。张重义听了领导在西北局大生产运动会上的动员讲话后,想到家乡朝邑盛产棉花,就筹划运些棉籽在陕北试种,既可解决纺纱织布的原料,又能榨油改善生活,对于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作用很大。于是,他赶回朝邑,在同志们的帮助下收购了20万斤棉籽、医药和土布运往延安。这些物资对于深处艰难时期的边区政府,无异于雪中送炭。

1946年,陕西省工委为了恢复和建立“国统区”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决定向关中和陕南派数百名干部,张重义也奉命带领武工队准备回朝邑开展工作。他离延安南下,急切地盼望能早一日踏上生他养他的故土,与父老乡亲一同战斗。1947年3月,张重义等南下的干部行至富县双柳树村东南的山梁上,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张重义在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40岁。

在走访张重义烈士亲属与战友的过程中,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他的女儿——82岁的张翠云。老人告诉我们,在我们来的前一晚上她彻夜难眠,不断回忆起小时候与父亲张重义度过的短暂时光。交谈中,她几度哽咽:“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一直是一个刚毅果敢、有胆有识的人,他一生都忠于革命,敢说、敢做、敢献身。而父亲这种精神,也一直影响着我和我哥的成长。现在我活到这岁数已经很知足了,有时候还会和老伴说,革命人付出的牺牲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除了父亲还有更多为新中国奉献一生的无名英雄,而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环境下,更应知足、感恩,将父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张重义牺牲在革命胜利的前夕,他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桑梓有幸埋忠骨,天地无语祭英魂。斗转星移,历史的脚步从未停下,但追寻远去的硝烟,重温红色记忆,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激励和无限的鼓舞。立足当下,我们更应该继承发扬革命先烈忠于理想、勇于拼搏、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奋斗精神,将烈士们曾经浴血守护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庶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