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智,蒙古族,蒙古族名巴图尔沁,字若愚,1901年出生于归化城土默特旗河口镇南双墙子村(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双河镇南双墙子村)。李裕智是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的早期党组织领导人之一。
李裕智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蒙古族农民家庭,1910年进入本村一所私塾读书。1912年秋天,转入托克托县河口镇育才小学,学习之余跟随回民武术大师吴三汉(吴耀)练习武术。1918年,他考入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土默特高等小学校。由于聪明好学,成绩优秀,同学们送给他一个“泰戈尔”的绰号。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李裕智成为土默特高等小学校学生爱国活动的组织者之一,领导并组织归绥学生参加抵制日货和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爱国运动。1920年,李裕智以优异成绩考入归绥中学(今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前身),当选归绥中学学生会委员和归绥学生联合会委员。
1921年春,归绥学联领导组织了归绥各校学生反对天津买办商人沈文炳在归绥建电灯公司独揽电业的斗争。沈文炳在天津勾结日本人搞到一笔资金,趁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之际,在归绥城北建电灯公司,电灯公司还没盖起,就设计送电线路,栽埋电线杆,不管居民院落门口,也不管农民的农田菜园,想在哪儿栽就在哪儿栽,引起市民和农民的强烈不满。归绥中学、土默特高等小学校和北高的学生们发动抵制日货斗争,首先是砸电灯公司,把厂房及工厂设施全砸了。接着,李裕智带领一批学生锯电线杆,他们有的拿着锯子,有的拿着斧子,见到电线杆就锯。市民和农民都过来围观,每锯倒一根就拍手叫好。这次斗争取得了胜利,沈文炳吓得逃跑了。
同年,李裕智获得土默特总管衙门授予的“骁骑校”功名。冬天,他与托克托县马车窑村的蒙古族姑娘祁金梅结婚。
1923年5月,归绥学联组织归绥各校学生纪念“五四”运动和“五七”国耻日活动,李裕智、吉雅泰、孟纯等人领导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活动,发动了打砸日资电灯公司、捣毁“盛记”洋行的爱国斗争。李裕智因为反对学校偏袒豪强、欺压贫弱,被学校开除了学籍。1923年夏天,在北京蒙藏学校读书的土默特蒙古族学生、共产党员荣耀先的动员下,归绥中学的李裕智、吉雅泰、孟纯以及土默特高等小学的多松年、乌兰夫、奎璧、云润、朱实夫、佛鼎等39名蒙古族青年,一起考进北京蒙藏学校。这批蒙古族青年刚进入学校就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的罢课活动,上街游行声援土默特家乡来的农牧民请愿团,反对绥远当局掠夺蒙古族农牧民的土地,在北京引起了强烈反响。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北方组织领导人李大钊和党组织决定派人到北京蒙藏学校开展工作,争取这批蒙古族青年接受马列主义思想。中共北方组织先后派出邓中夏、黄日葵、韩麟符、赵世炎等人来到北京蒙藏学校,主动和这些蒙古族青年谈心交友,探讨个人前途和蒙古民族的出路。邓中夏在北京宣武门的一座破庙里,给这些青年讲解《共产党宣言》和《中国共产党章程》,李裕智很快接受了革命思想。1924年初,在韩麟符、赵世炎的介绍下,李裕智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李裕智在北京蒙藏学校求学期间,先后参加了纪念“二七”大罢工、悼念列宁逝世活动、驱赶反动校长的学潮和声援上海工人“五卅”运动风潮,迅速成长为北京蒙藏学校的蒙古族学生骨干。特别是在声援“五卅”运动过程中,李裕智、乌兰夫和吉雅泰根据中共北方区委的指示,回到归绥(今呼和浩特),发动组织反帝爱国斗争。李裕智等人隐蔽在席力图召图寿山的家中,秘密指挥归绥学联开展活动。1924年6月到7月,李裕智等人领导归绥学生积极投入到反帝爱国运动中,激发了归绥各界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
1925年春天,中共北方区委李大钊、赵世炎等人在张家口组织召开了蒙、绥、热、察党代表会议,确定了党组织在绥远地区的工作纲领。会后,李裕智回到包头,开始组建中共包头工委,并担任中共包头工委书记。他按照李大钊的指示,主要负责包头、伊克昭盟及土默特旗部分地区的革命工作,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党组织。秋天,李裕智通过北京蒙藏学校同学恒升的父亲,在包头召梁小召庙落脚,秘密在蒙古族青年及托县河口老乡中开展工作。他首先找到同乡刘兆高,通过他了解工人的情况,后来又去了吉庆昌地毯厂、隆毛行地毯厂、永恒西草店、中兴栈草店和铁路、码头、煤矿等地开展工作。为了筹措活动经费,便于开展工作,李裕智和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包头工委委员王瑞符(王秉璋)集资在包头开办了“明德照相馆”,建立了李裕智、王瑞符、刘兆高、云栓栓、祁召才组成的中共包头工委。他们以明德照相馆为掩护,吸收可靠同志组成学习小组,参加学习的人员最多时有50多人。李裕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绥远革命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大家,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中共包头工委建立以后,工人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李裕智与工委成员经常到农牧区走访,宣传革命,号召人们“团结一致,打倒列强,救我中华”。1925年9月,李裕智来到包头石拐煤矿,他以煤矿工人的身份广交朋友,建立了石拐煤矿工人联合会,发动领导了石拐煤矿历史上第一次工人大罢工。1000多名工人罢工七天,最终迫使矿主答应了工人的全部要求,罢工取得了完全胜利。
李裕智在包头开展革命活动期间,一支由土默特蒙古族青年为主的地方武装“老一团”引起他的重视。他和王秉璋议定了“上联和下交”策略,“上联”就是和老一团上层人物多联系、多交往;“下交”就是和老一团中下层士兵广交朋友,建立互信关系,培养支持共产党的骨干力量和同情革命的积极分子。老一团的官兵在李裕智的革命启蒙教育下,做了很多对革命有益的工作,后来国共合作破裂后,老一团成为绥远地区中共地下党的隐蔽点,掩护了一大批革命者。
1925年10月,根据党组织指示,李裕智来到张家口,参加了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又称内蒙古国民党或内蒙古平民党,这是由李大钊提议,经中共中央和第三国际同意,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冯玉祥国民军共同建立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组织。会议上,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白云梯当选委员长,李裕智当选中央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回到包头后,李裕智在召梁建立了包头党部,名义上是由王秉璋担任党部主席,李裕智担任副主席,实际上是中共包头工委的机关。冬天,根据中共中央在《蒙古问题议决案》中成立内蒙古农工兵大同盟的指示,在张家口召开了内蒙古农工兵大同盟成立大会。参加大会的有热河、察哈尔、绥远等地区代表200余人,李大钊担任书记,赵世炎、韩麟符担任副书记,吉雅泰、李裕智等八人被选为执行委员。后来,李裕智在包头建立了“农工兵大同盟”基层组织,继续开展工人运动。
1926年1月1日,李裕智和吉雅泰作为绥远地区的蒙古族代表,赶赴广州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李裕智作了关于内蒙古党务工作报告,参观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和广东革命根据地,受到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接见。会后,李裕智和吉雅泰回到张家口准备参加“农工兵大同盟”会议,不料形势发生变化,两人只好回到包头。
李裕智一直没有忘记赵世炎曾经说的:“将来我们要建立内蒙古红军、建立内蒙古苏维埃政权。”所以,他时刻准备建立一支革命武装,一直和包头土默特蒙古族地方武装“老一团”保持着良好关系。1926年,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成立之后,中共党员李裕智、奎璧、纪松龄等人与王秉璋、恒升一起策划创建内蒙古人民革命军。他们派遣共产党员、农工兵大同盟成员和一部分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成员,深入土默特旗、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察哈尔盟、乌拉特三旗,动员蒙汉族农牧民前往包头参军,并积极为部队筹集经费和武器装备。6月,内蒙古人民革命军在包头大校场正式成立,总部设在义德成粮店,伊克昭盟札萨克旗“独贵龙”运动领袖旺丹尼玛担任总指挥,李裕智担任副总指挥兼第一路军(新编骑兵旅)司令。后来,李裕智等人创办了内蒙古军官学校,他负责政治教育及军事训练工作,王秉璋担任校长。年底,白云梯担任了内蒙古人民革命军总司令。
为了迅速壮大内蒙古人民革命军的力量,李裕智说服了盘踞在包头以西40多里韩盛基窑子的土匪张老幺和石拐沟的土匪白从喜、方艾等人归顺革命军,编为第五路军,李裕智兼任第五路军司令。后来,冯玉祥的部队向巴盟五原县撤退,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党部也随之西撤。白云梯跟随部队来到韩盛基窑子时,因琐事与驻扎在那里的第五路军张老幺发生了误会,白云梯等人被解除了武装。经过李裕智调解,张老幺归还了白云梯马匹和装备。从此,白云梯与共产党人之间的矛盾开始产生,他寻找各种借口打击、排挤、加害共产党员,在李裕智外出的时候,免去了王秉璋内蒙古军官学校校长职务,杀害了内蒙古人民革命军总指挥旺丹尼玛,篡夺了总指挥的职位,担任了内蒙古人民革命军总司令,还委派他的心腹暴子清担任骑兵旅旅长,以此削弱副总指挥李裕智的权力。
1927年5月,内蒙古人民革命军和冯玉祥部队经河套过宁夏,来到河南,企图与国民党部队会合。途中遭遇宁夏军阀马鸿逵袭击,被迫退到了宁夏银川。7月,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在银川召开特别会议,白云梯等右派分子以“莫须有”的罪名向李裕智等共产党人发难。李裕智等人据理力争,奋起反击。会议期间,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和苏联顾问组成的代表团从西安前往蒙古人民共和国,正好途经银川,李裕智联合代表团,将白云梯逮捕,把他交给了代表团,一直押送到蒙古国乌兰巴托,让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进行处理。
1927年8月,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特别会议在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召开。这次会议在苏联共产国际控制下,讨论了内蒙古地区形势,批判了白云梯等人危害革命的行为,撤销了白云梯的一切领导职务,决定把他留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并选出新的中央委员会。没想到,白云梯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右派领导丹巴道尔吉的帮助下,9月回到了宁夏。他严密封锁了乌兰巴托特别会议的精神,并以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的名义召开紧急会议,发表了“内蒙古国民党反共宣言”,疯狂叫嚣反苏反共,公开叛变革命。
当时,席尼喇嘛领导的内蒙古人民革命军第12团在伊克昭盟遭到国民党第二集团军18师师长井岳秀和封建王公军队的“围剿”,处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10月,李裕智得知消息后,亲自率领内蒙古人民革命军骑兵旅第一、二营迅速东渡黄河,准备增援席尼喇嘛。10月8日,李裕智率领部队刚进入伊克昭盟乌审旗毛乌素沙漠,白云梯派他的心腹暴子清杀害了李裕智。李裕智牺牲时,年仅26岁。
李裕智牺牲以后,归绥中共地下党组织负责人王建功派人看望了李裕智的父母和妻儿,安慰李裕智的妻子祁金梅一定要坚强起来,鼓励她好好抚养后代,要相信革命一定成功。后来,乌兰夫从苏联回国开展革命活动期间,特意指示地下党关照好李裕智的父母和祁金梅母子。祁金梅怀着对丈夫的无比思念和培养革命后代的责任心,挑起了抚养老人、哺育孩子的重担,在20多年艰难困苦的岁月里,虽然饥寒交迫,贫苦不堪,可她从来没有失去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4月15日,毛泽东亲自签发证书,追认李裕智为革命烈士。托克托县政府领导来到祁金梅家,送来了革命烈士家属的光荣牌匾。1964年,祁金梅出席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乌兰夫亲自接见了祁金梅。1984年,托县政府在黄河岸边修建了李裕智烈士纪念碑,时任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亲笔题写了“李裕智烈士永垂不朽”九个大字。每年清明节,托县的中小学生、机关干部和广大群众都要前去祭扫李裕智烈士纪念碑陵园,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