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大王”杨根思

来源:新华社责任编辑:李行知2014-01-21 13:13

杨根思,本姓羊,叫羊庚玺,1922年生于江苏泰兴县羊货郎店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杨根思6岁那年,其父羊德堂因地主逼债,积郁成疾,含恨怨死在空谷场上;母亲刘氏被穷日子逼疯,不久含恨离开这暗无天日的人间。他迫于生活,8岁就到地主家去放牛,12岁跟着哥哥在上海林记地毯厂做童工。1942年春,因工厂倒闭,兄弟二人失业,只好离开上海,回到阔别八年的家乡。

这时,杨根思童年时期的亲密伙伴马海山已经当上了乡农会主任兼基干民兵队长。两人相见,格外亲切。马海山经常在油灯下给杨根思讲述新四军东进抗日的故事。一连几天,杨根思听得入了迷,激动地说:“我一定跟着共产党、新四军走。”

泰兴城里的日伪军,经常下乡抓丁抢粮。杨根思的哥哥由于受过几次折腾,病势越来越重,不久就去世了。当年12月,杨根思怀着强烈的阶级仇、民族恨,参加了乡基干民兵队。割电线、扒公路、埋地雷、送情报、站岗放哨等,他从不落于人后。

1943年夏,为了粉碎敌人新的“扫荡”计划,第一区干部在羊货郎店召开会议。担任放哨任务的杨根思,忽然发现一群伪装成老百姓的敌人出现在眼前。他想,通知区干部转移已来不及了,便拔出手榴弹,钻进高粱地,绕到敌人后面,出其不意,将手榴弹向敌群甩去。区干部们听到手榴弹爆炸声,迅速安全转移。又有一次,日伪军下乡抢粮,基干队立即组织力量伏击。杨根思趁敌不防,一连甩出两颗手榴弹,敌人丢下粮食仓皇而逃。

1944年3月,为了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苏中地区掀起了参军热潮,杨根思报名参加了新四军。他在报名时,登记的人误将他的名字羊庚玺写成了“杨根思”,从此,也就将错就错,改名杨根思。他一到部队,就受到干部和战士们的热情欢迎,这使他深深感到部队大家庭的无比温暖。他想起童年时的苦难生活,不禁流下了眼泪。班长吴春林关心地问:“想家吗?”杨根思说:“不,我没有家,新四军就是我的家。”吴春林追问道:“那你为什么要哭呢?”杨根思把童年时的苦难和全家遭遇说了一遍,并拉住吴春林的手说:“班长,我要报仇,快给我一支枪吧!”

参军一个多月也没有领到一支枪,杨根思整天闷闷不乐。发枪的一天终于来了,他是何等的高兴啊!谁知班长发给他的却是一根五尺长矛。他心里很不愉快,因而发牢骚说:“抗日抗到今天,领了根‘闩门杠’。”排长孙福生看透了他的心思,给他讲述1932年邓子恢领导农民用大刀、长矛、菜刀发动兰田农民暴动,夺取民团枪支,成立闽东工农游击队的历史,并语重心长地说:“别小看这根‘闩门杠’,这可是我们部队的老传统呀!只要掌握它的人勇敢顽强,照样叫敌人穿心过。”排长一席话,使杨根思开了窍。他坚定而自豪地说:“排长,我一定用这根长矛去把敌人的枪缴到手。”杨根思将矛头磨得闪光铮亮,每天天不亮,他就起来练长跑,苦练刺杀硬本领,从不间断。杨根思向排长要了一颗训练用的手榴弹,整天揣在身边,一有空就练起来,手臂肿了,还是继续练。他说:“技术不过硬,怎能消灭敌人缴到枪呢?”

后来,苏中军区决定由一团攻打沙沟,拔掉敌伪插在抗日根据地里的这颗“钉子”。在这次战斗中,杨根思英勇地用长矛捅死了一个敌人,缴获了一支“湖北条子”(步枪),受到了上级的表扬。

1944年12月,新四军军部根据党中央“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指示,决定由粟裕率领第一师主力一部向江南挺进,开辟苏浙皖边抗日根据地,建立苏浙军区。杨根思对于这一决定有些想不通,认为江北的日伪军还没有消灭,为什么要打到江南去呢?他带着这一问题,去问班长吴春林。吴春林笑了笑,反问道:“孙排长是闽东人,为什么要到苏北来打鬼子呢?”接着给他讲述了孙排长的祖父被民团打死、父亲遭敌人杀害的惨痛事实。杨根思终于想通了,坚定地说:“我一定向孙排长学习,为解放天下的穷人扛枪打仗。”

正当南下的新四军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收复江南失地的时候,国民党顽固派竟配合日伪夹击天目山地区的抗日军民。新四军奋起还击。在新登战斗中,杨根思第一个冲上山头,和敌人展开肉搏。他先刺倒了一个敌人,又开枪打死了一个正想逃跑的敌人。在孝丰战斗中,九班战士在敌人中间穿插25里,像一把钢刀直插桃花山。杨根思冲在队伍前面,用手榴弹炸死敌哨兵,占领了敌人的前哨阵地。敌人在一间大房子里架起了重机枪,封锁了战士们前进的道路。杨根思向班长要了两颗手榴弹,在机枪火力的掩护下,扑向大房子,炸掉了这一火力点,为一举攻占桃花山、歼灭顽军第五十二师扫除了障碍。战斗结束后,杨根思被评为团的战斗模范。

1945年11月,杨根思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我这辈子都交给党了。”

日本宣布投降后,蒋介石调兵遣将,并暗中勾结伪军,准备进攻解放区。在这一形势下,山东泰安伪军拒不投降,妄想等待国民党军一到就改换旗号。新四军山东部队决定对这支伪军发动讨逆战。新四军各路突击队以智袭和强攻相结合的战术顺利通过前沿,突破西关。伪军退守西关制高点天主教堂,在房顶上架起机关枪,封锁着房前的开阔地。杨根思穿着一件装有18颗手榴弹的“背弹衣”,趁着掩护轻重机枪、六〇炮将敌人火力压下去的短暂时刻,穿过开阔地,冲到敌人的屋檐下。班长吴春林带领战士紧跟着冲了过去,命令大家用十字镐把门砸开。正砸时,屋顶上的伪军扔下一排子手榴弹,使新四军战士死伤多人。杨根思急得直冒汗,站起来对班长说:“叫大家紧靠墙蹲下,让我一个人跟狗娘养的拼了!”说完,纵身一跳,站在开阔地上,一连甩了18颗手榴弹。伪军只顾招架,无力还击。新四军战士趁势砸开门,冲了进去。

天主教堂的伪军还在顽抗,杨根思从担架队那儿拎来一篮子手榴弹,蹲在一堵矮墙后面,继续打击敌人。突然一颗子弹飞来,杨根思满脸是血。战斗组长陈文虎连忙掏出急救包替他包扎,连眼睛也包上了。杨根思着急地说:“组长,眼睛不能包!眼睛不能包!”班长吴春林叫担架队把杨根思抬下去,他怎么也不肯。战斗还在继续。杨根思摸出手榴弹问陈文虎:“组长,朝哪个方向打?”“正前方40米!”陈文虎立即答道。杨根思凭着掷手榴弹的一副硬本领,只见他手臂一挥,“轰”的一声,手榴弹在伪军中开了花。

杨根思又拿起一颗手榴弹想继续打,忽听班长叫大家上刺刀。他知道要冲锋了,便一把扯掉眼睛上的纱布,端起枪就向前冲去。在嘹亮的冲锋号声中,杨根思第一个冲进了天主教堂。

泰安战斗结束后,杨根思又一次被评为团的战斗模范。

1946年夏,国民党反动派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妄图在三至六个月内消灭人民军队。党中央发出了《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号召全党和解放区全体军民团结一致,奋起斗争,彻底粉碎蒋介石的进攻。

10月的鲁南,战云笼罩。继台儿庄、峄县、枣庄被敌占领后,郭里集也被敌人占领了。战士们怒火万丈,求战情绪高昂。杨根思一把拉过陈文虎,要立即代表全班战士向首长写请战书。请战书刚写好,班长从连部带来“攻击郭里集,九班担任突破前沿工事,为后续部队打开通路”的战斗任务。杨根思和战友们都高兴得跳起来。

战士们冒着霏霏秋雨,连续扒开两道鹿砦。杨根思抱着拉雷,正准备跃过开阔地去炸掉敌人的第三道鹿砦和碉堡时,忽然敌碉堡里喷射出条条火舌封锁住开阔地。吴春林随即命令机枪作掩护,让杨根思把拉雷送上去。谁知送上去的却是瞎火,没有炸成。杨根思又从七班拿了一个拉雷再次送上去,又是个瞎火。碉堡没炸开,后续部队无法前进。杨根思心急如焚,自问:一个共产党员完不成党交给的任务,还算什么党员?他决定到营部再领一个,非炸开敌人的碉堡不可!

前两次为什么都是瞎火呢?也许是被雨淋湿了的缘故。这一次决不能白跑!于是,他拿了一顶斗笠遮在拉雷上,不让导火索受潮。不料,敌人的火力越打越猛,杨根思趴在地上头也抬不起来。后续部队早已做好了准备,只等拉雷一响,马上就可杀向敌人。杨根思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竭力琢磨着如何避开敌人的火力,把拉雷送上去。困难压不倒英雄汉,杨根思心生一计,抛出斗笠,将敌人的火力引向一边,趁着敌人对准斗笠射击的一刹那,飞也似的冲到敌人的碉堡下。

决不让前两颗拉雷白白浪费!杨根思主意拿定,随即将三颗拉雷叠在一起,拉开导火索,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敌人的碉堡被炸掉大半截。九班战士直扑敌人的碉堡,后续部队潮水般地涌向郭里集。

在团的庆功授奖大会上,杨根思被誉为“爆破大王”。

宿北战役大捷之后,鲁南战役在胜利发展。1947年1月,齐村守敌被解放军整整包围了五天,仍依附鹿砦、战壕、围墙、碉堡、暗堡等坚固工事据守待援,密集的火力封锁住部队攻击西围子的突破口。

敌人的火力如此猛烈,四五十斤重的炸药包怎么送上去呢?杨根思和战士们商量了一阵,找来一块木板,叫大家解开绑腿布连接起来,将两大包炸药绑在木板上,然后单兵穿过敌人的火力,把炸药板拖上去。

杨根思带着炸药包摸到敌人的碉堡门口时,忽然敌人发现了他,一个敌人端起枪准备向他射击。杨根思眼疾手快,侧转身一把拉开敌人的枪杆,向碉堡里塞进一颗手榴弹,又塞进一包炸药,炸掉了敌人一座碉堡。接着,他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动作,用第二包炸药炸掉了敌人第二座碉堡,保证了后续部队顺利进入西围子。残存的敌人仓皇逃跑,龟缩到旅部核心据点东围子里。

战斗就要开始了。杨根思抱着一包炸药,利用敌人遗弃的汽车、大炮作掩护,准备去炸掉敌人的另一座大圆堡。可是圆堡旁边有三个小暗堡,三面火力交叉,封锁住前面的开阔地,杨根思怎么也无法近前。

杨根思心里直冒火,来到壕沟里,碰上前来察看敌人火力的兰阿嫩副团长。一见面他就请求副团长批准他在此作壮烈牺牲。“不行,要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杨根思申述道:“敌人三面火力,没有死角,只有……”“难道没有另一种打法吗?”兰阿嫩副团长指着东北面的四方碉堡:“现在命令你马上把那座四方碉堡炸掉!只准胜利,不准牺牲!少只胳膊断条腿也不行!”“是!”杨根思二话没说,抱着炸药包转身就向四方碉堡冲去。

他一口气冲到四方碉堡前,支好炸药包,正要拉弦,忽然听得碉堡里的敌人吵吵嚷嚷要投降。他心想:何不乘此机会逼着敌人投降呢!主意拿定,杨根思抱起炸药包,纵身跳入交通壕,踢开堡门,威风凛凛地出现在敌人面前,大声喝道:“缴枪不杀。谁敢顽抗,统统报销!”说着,做出拉弦的姿势。贪生怕死的敌人吓得连声叫喊:“不能拉,不能拉,我们投降。”杨根思押着一大批俘虏离开了四方碉堡。杀声响彻四面八方,齐村守敌被我全歼。

战后,杨根思被评为华东一级战斗英雄。

1948年11月7日,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开始了。经过第一阶段的战斗,敌人被解放军包围在徐州西南的陈官庄一带,被调到旅司令部参谋处当参谋的杨根思,恨不得插翅飞上前线参加战斗。12月13日,杨根思终于接到回三连三排任排长的命令。15日黄昏,三排奉命攻打夏寨西北的小高地。杨根思命令七班战士从正面吸引住敌人的火力,自己带着九班从侧后攻击敌人,一举摧毁了敌人由七个子母堡组成的支撑点。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全歼敌人55万人的战绩胜利结束,杨根思被评为华东三级人民英雄。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召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千里江面,万船齐发,杨根思和战友们渡过长江,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斗,立下了新的战功,被提升为三连副连长。

1950年春,全军掀起了学习文化的热潮。那时,部队驻在吴淞进行海上练兵,不管白天练兵多么疲劳,杨根思每天夜里总要坚持学习。他说:“不学好文化,就学不好革命理论,学不好现代军事科学。我要像打仗一样‘炸’开新的‘碉堡’。”一天,他坐在一盏小煤油灯下学习,由于过分疲劳,帽沿被烧着了也不知道。团的《先锋报》刊登了《杨根思学文化》的报道。报道说:“师长在大会上表扬了杨根思刻苦学习的精神,誉杨根思为全师的学习标兵”。5月,杨根思出席了军首届英模大会,被评为一级战斗英雄,随后又提升为连长。9月26日,杨根思作为出席全国英模大会的代表,与800多名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一起,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接见。

1950年6月,美国悍然发动侵朝战争,并妄图吞并整个朝鲜,进而进攻中国。10月,美国侵略军越过三八线,逼近鸭绿江边,炮轰中国沿江村庄,把侵略战火燃烧到中国边境。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打击美国侵略者。

11月7日,杨根思随部队入朝。沿途中,他看到美国强盗在朝鲜犯下的滔天罪行,恨不得一仗把美国强盗全部消灭光。他把全连战士带到一座被炸塌的房屋前,指着倒在血泊中的朝鲜妇女、婴儿和老大爷的尸体,愤怒地说:“朝鲜人民的仇就是我们的仇,我们要向美国强盗讨还血债,为朝鲜人民报仇!”

首批入朝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将敌人赶到清川江以南,赢得了第一次战役的辉煌胜利。美国侵略军总司令麦克阿瑟重新集结20万兵力,分东西两线,气势汹汹地向鸭绿江扑来,妄图挽回败局,叫嚷:“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

为粉碎敌人的狂妄野心,朝中人民军队于11月25日打响第二次战役,从东西两线同时向敌人发起进攻。杨根思所在部队奉命开往东线长津湖地区,对敌人实施分割围歼。部队冒严寒,顶风雪,翻冰山,越雪岭,一夜行军100多里,直插下碣隅里。

战争形势在迅速发展,后方粮食暂时运不上来,部队缺粮断顿。一位朝鲜老大爷给三连送来一筐“卡姆其”(马铃薯),杨根思怎么也不肯接受,硬把筐子背到老大爷身上。老大爷连声称赞:“吉文衮东木,造司米达,造司米达!(志愿军同志,好,好!)”在最困难的时候,营部送来一麻袋马铃薯,杨根思首先想到的是战士。他叫炊事班立即分给战士,每人三个,自己和指导员一个也没留。

分割围歼战打响了,兄弟部队一连拿下了好几个山头。杨根思所在部队作为第二梯队,还待在下碣隅里东边的山沟里待命。根据全连战士的要求,杨根思几次前往营部求战,要求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三连。

营长摊开地图,指着一〇七一高地(又名飞鹤山)东南屏障小高岭说:“你们的任务是守住小高岭,切断敌人退路,保证围歼美陆战一师。”杨根思坚定地说:“坚决完成任务!保证人在阵地在,决不让敌人爬上小高岭半步!”

11月29日拂晓,杨根思亲自带领三排战士顶着风雪踏上小高岭,察看了地形以后,将两个班的兵力布置在敌人重点进攻的地方——小高岭右翼,一个班布置在左翼,作好了战前的一切准备。

企图夺路逃跑的敌人,在一阵狂轰滥炸以后,出现在小高岭的右翼。杨根思冒着滚滚硝烟赶到右翼阵地,命令着:“让敌人过来,不到30米不准开火。”战士们怀着仇恨,屏住呼吸,枪口对准爬上小高岭的敌人。

敌人步步逼近:80米、60米,……当敌人进到30米时,杨根思一声怒吼:“打!”顿时,轻重武器喷出怒火,排子手榴弹在敌群中开花,打得敌人丢下一大片尸体,溃退下去。

敌人又纠集了两个连的兵力,在八辆坦克的掩护下发起了第二次进攻。七班机枪手牺牲了,杨根思将枪插进腰带,接过机枪猛烈扫射。敌人的阵脚被打乱了,杨根思端起机枪,跃出弹坑,高呼:“为了祖国人民,为了朝鲜人民,冲啊!”战士们旋风般地冲向敌人。

在前后左右的打击下,敌人了为逃脱被围歼的命运,开始了第三次反扑,坦克像暴怒的野兽咆哮着爬上山来。杨根思抱起一包炸药正要向敌坦克冲去,战士赵有新一把拉住他,抱起炸药包冲向敌坦克。“轰隆”一声巨响,领头的一辆敌坦克变成一堆废铁,后面的坦克慌忙调头,夺路逃跑。

敌人的第三次反扑刚被击退,十几架美国B—29重型轰炸机和一批“海盗”式飞机轮番窜到小高岭上空,炸弹、凝固汽油弹铺天盖地而来。小高岭上烈火熊熊。杨根思怒不可遏,端起刘玉亭的机枪,瞄准俯冲而来的敌机,扣动扳机,严惩飞贼。

敌人在飞机的掩护下,又发起了新的冲锋,整营的美军恶狼似的扑向小高岭。杨根思边打边喊:“同志们,有我们的勇敢,就没有敌人的疯狂,坚决把敌人打下去!”尽管阵地上的人越来越少,小高岭仍像一把锋利的钢刀,切断了敌人的退路。

英雄们接连打退了敌人八次反扑,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通信员王喜、重机枪手陈德胜三个人。通信员负伤,机枪子弹打光了,杨根思命令他们立即撤下去,把重机枪带走。他们不愿意离开阵地,杨根思严肃地说:“这是战斗的需要。告诉营首长,有杨根思在,阵地就一定在!”

穷途末路的敌人还要作垂死挣扎,一个美军指挥官挥舞着旗帜,发出最后冲击的嚎叫。杨根思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等敌人靠近时,举起驳壳枪,将美军指挥官打翻在地,美国军旗也倒在地上。

大批敌人已快要涌上山头,杨根思抱起炸药包,踏着美陆战一师的军旗,冲入敌群。一声巨响,英雄以自己的壮烈牺牲,换取了群敌的粉身碎骨。

红色信号弹飞上天空,嘹亮的军号声撼山摇岭,围歼美陆战一师的总攻开始了。排山倒海的勇士们向被围困的美国侵略军发起了歼灭战。杨根思用生命保卫了小高岭阵地,为夺取整个战役的胜利赢得了时间,为全歼美国王牌军陆战第一师立下了卓越的功勋。杨根思的光辉形象永远屹立在飞鹤山上,永远活在中朝人民的心中。

1952年5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杨根思特等功,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并将杨根思所在连队命名为“杨根思连”,三排命名为“杨根思排”。

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一级国旗勋章和金星奖章;并在杨根思光荣牺牲的地方——长津湖一〇七一高地竖立“杨根思烈士纪念碑”。

1951年,杨根思家乡人民自动发起,筹集砖瓦木料,在杨根思故居的宅地上拆除年久失修的破草棚,建起三间七架梁瓦屋,作为“杨根思烈士祠”。

1979年1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拨出专款,整修、扩建“杨根思烈士陵园”,将杨根思的家乡命名为“根思乡”、“根思村”。在建坛宗师杨廷宝和南京工学院教授齐康的精心设计下,庄严肃穆的“杨根思烈士陵园”于1980年11月29日建成并对外开放,年均接待瞻仰、凭吊人员3万人次以上。

杨根思的英雄精神将作为一笔宝贵财富,永远惠泽后人。

(来源:中华英烈网 作者:薛飚、吴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