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根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李行知2013-12-24 17:13

周大根,原名周根发,又名周秋萍、周务农,1906年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大团镇南面的周家宅,后迁居泥城。父母务农,家境小康。周大根幼年时候,正值国难当头,祖国和人民在灾难和屈辱中挣扎,帝国主义入侵,满清王朝腐败,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周大根在小学读书时,受到进步老师林均的影响,开始接触新思潮。1919年,周大根15岁的时候,五四运动爆发了,北京爱国学生救国救民的伟大精神,在这个刚知世的青年心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周大根从南汇师范毕业后,先在家乡小学任教。但他身在偏僻农村,心怀祖国存亡,千方百计从同学、朋友那里借来《新青年》等进步杂志,如饥似渴地吸收新思想。1925年,上海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的巨大力量,使他深受教育。周大根的视野更广阔了,他看到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希望。为了投身于火热的斗争,把一腔沸腾的热血献给祖国,他不顾亲友的劝阻,决心走“投笔从戎”之路,立志做一个献身国家民族的铁铮铮的硬汉子。

恰巧,他小学时代的同学赵振麟,在上海大学读书,准备去武汉参加北伐军,通过赵振麟的关系他找到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9、10月间,在当时中共地下党组织的介绍下,他和赵振麟、宋益三、赵天鹏、郭毅等结伴去武汉,号称“五丁凿路”。周大根和宋益三考进了中央军校武汉分校,郭毅、赵天鹏、赵振麟考进北伐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训练班。在学校里周大根刻苦学习政治和军事。每逢假日,便约二三个同学,游览黄鹤楼等名胜古迹,他们吟诗作文,借以抒发自己的胸怀。1927年,武汉发生了夏斗寅反革命叛变,武汉分校学生军配合叶挺部队参加讨伐叛军。他在作战中表现得很勇敢。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不久,汪精卫和蒋介石相勾结,宁汉合流,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周大根目睹自己的同志、战友死于反动派的屠刀下,义愤填膺,怒不可遏。

为了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于8月1日,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周大根和武汉分校学员中的共产党员、革命青年一起,前往参加起义。之后,起义的队伍,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下,历尽艰险奔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胜利会师;大部分却在战斗中牺牲或失散了。周大根与队伍失散后,化装成百姓,忍饥挨冻,担惊受怕,辗转千百里,才回到上海浦东。挫折使他痛苦,但没有使他灰心,反而激励了他的斗志。

这年8月,周大根回到上海浦东。9月底,由林钧和周振麟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他在泥城崇文小学以教师职业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活动。1928年初中共江苏省委根据斗争的需要,考虑到南汇已有三个地下党支部,决定组建中共南汇县委员会,并任命周大根担任县委书记,这时他只有22岁。这期间,他在老港地区开展农民运动,他深入到农民当中,教育农民,启发农民觉悟,取得很好的成效,得到当时浦东地区党的领导机关的赞扬。1929年1月,上海奉贤庄行农民暴动失败后,他曾写信给党组织,对当时“左”倾盲动主义提出批评,建议隐蔽发展,聚集力量,表现了他的真知灼见。

这时,浦东地区中共党的活动中心在奉贤曙光中学。党组织的工作重点是在农民和盐民中开展革命宣传,发展党员,组织农民、盐民进行斗争。但是,奉贤南四团大地主大恶霸张沛霖串通反动政府,不择手段破坏党在浦东领导的革命活动,使特委机关所在地曙光中学遭到封闭,党组织藏在张家荡的机密材料被查抄,浦东地区党的领导人李主一和共产党员张鸣詹等被捕,浦东地区党组织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党组织不致遭到更惨重的破坏,中共浦东特委作出决策:以“红色恐怖对白色恐怖”,派出骨干暗中处决民愤极大的张沛霖。考虑到周大根学过军事、打过仗,组织上就决定由他和赵天鹏等人去执行。

1928年6月16日傍晚,天下着绵绵细雨,周大根、赵天鹏及熟悉南四团情况的地下党员唐兰生一起出发了。三人来到四团镇北街张宅,由唐兰生在门口警戒,周、赵两人径直走进张家。刚进门就碰上张沛霖的堂弟——南汇泥城乡政府张玉声,他同周大根认识,晓得周大根的来历,深夜突然相遇,知道“来者不善”,慌忙跳墙逃走。周大根、赵天鹏二人主要目的是处决张沛霖,无暇顾及其他,于是便继续朝房里快速走去。张沛霖正在吸鸦片,旁边还有岳母汪氏和外甥,突然见两个陌生人深夜闯进房来,大吃一惊,结结巴巴地问:“两位先生到此……”不等张沛霖说完,周大根、赵天鹏拔出手枪,枪口对着张沛霖,周大根铁青着脸,一字一句地说:“张沛霖,你听着,你居心险恶,充当密探,勾结反动派,查抄我地下党机关,逮捕我革命同志,鱼肉劳苦大众,恶贯满盈。今天奉我党命令处决你!”话音一落,枪声响,张沛霖像死猪一样倒下地。汪氏扑了上来,又抓又咬,也被赵天鹏一枪击毙;张沛霖的小老婆汪文达从房里冲出,扭住周、赵两人不放,也被当场击伤。张沛霖的爪牙闻声前来,周、赵不敢恋战,迅速分散撤离张家。

周大根与赵天鹏、唐兰生二人分手后,赵、唐二人取路西北方向,准备返回鲁家汇。周大根连夜从四团经奉城到了塘外三角洋处岳父家隐蔽。第二天清晨,他把手枪交给妻兄李良生代为保管,并请火速告知其家作好应变准备,自己化装到上海市区,向党组织作了汇报。

越墙逃走的张玉声当夜报告四团镇当地公安局,警察连夜出动搜捕,赵天鹏在泰日桥不幸被捕,党组织营救无效,被反动派杀害。周大根得此消息,无比愤怒,化名“周务农”给张玉声写了警告信,庄严宣告:网儿虽大,捉不尽东海鱼虾;钢刀虽快,杀不尽天下贫民!铿锵有力,字字千钧,解放后,奉贤人民为赵天鹏烈士建碑,把周大根书写的这曲浩气歌刻在碑上。这22个闪光的大字,至今仍在教育和鼓舞着人民。

1928年秋天,党调周大根到松江工作。次年冬天,周大根和林钧同时被捕。敌人对他严刑拷打,逼问他:“杀张沛霖是谁指使的?你们的上级是谁?”

周大根嘲讽地说:“指挥你们杀人的是国民党,国民党是你们上级。我是平民百姓,没有什么上级不上级的。”

敌人把他架上老虎凳,吆喝道:“快说,你们的组织在哪里?”周大根蔑视地看着敌人,一声不吭。敌人把砖头一块一块地加高,大根的腿骨发出格格的声音,但他忍着痛,咬着牙,决不开口,额上黄豆粒大的汗珠直往下滴。他一次一次的被折磨得昏过去,但是敌人没能在他的嘴里掏出一句话,这个铁铮铮的英雄汉,在各种酷刑面前,不叫一声痛,不开一句口,面部的表情永远是那么平静,那么坚韧,甚至口角还流露出一丝讽刺的微笑,似乎在嘲笑敌人的无能。

后来,周大根被押解到苏州监狱。在监狱中,由于敌人的残酷折磨,身体极度虚弱,但他体弱志不衰,铁窗可以锁住他的身,却锁不住他的心。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党,想着同志,想着狱外的革命斗争,革命的烈火在胸中燃烧,他用自己的热血,温暖难友们的心,鼓励难友们坚持斗争。他耐心地做狱卒的思想工作,启发他们的觉悟。在他的教育和感化下,有些狱卒改变了对犯人的态度,甚至帮周大根传递消息,转送书报,还偷偷地给他送来蜡烛,以便他深夜读书和写作。在敌人的监狱里,他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各种困难,避开敌人的监视,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文章,用自身的经历,总结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可惜这些珍贵的文章后来都失散了。

由于没有被敌人抓到真凭实据,加上党组织的大力营救,敌人把他关了三年,不得不交保释放。周大根回到上海时,上海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周大根一时无法和党取得联系,只好在上海“五卅”小学任教。1937年初,周大根终于找到了党的组织,回到党的怀抱。

1938年初,周大根受党派遣回到南汇。当时日军已经占领上海及周围的主要城镇,南汇一片混乱,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地痞流氓、土匪恶霸横行乡里,鱼肉人民。为了抗击日军,保卫家乡,一些进步人士正在酝酿建立抗日武装。周大根和吴建功一道在泥城发起组织抗日武装,并取得“南汇县保卫团第二中队的番号(简称‘保卫二中’)”,周大根担任中队长。共产党员姜文奎、姜文光和进步青年姚镜人、陈文祥(陈伯亮)等都参加了这支部队。

周大根等人为提高部队的素质和壮大部队的力量。他们自编教材,给战士上军政课;带领战士练习射击技术,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还注意用党的抗日主张武装部队。周大根亲自教战士唱《国际歌》、《少年先锋队之歌》,给战士讲解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讲解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有一次,一个战士采了一串群众的水晶葡萄,被周大根知道了,他在早操时当众批评了这个战士,自己也向这家老百姓作了检讨。由于周大根思想工作抓得紧,部队的纪律性很强,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当时,南汇地区有好几支抗日武装,群众称赞“保卫二中”是“模范军队”,广大群众都乐意把自己的子弟送到“保卫二中”当兵。因此,半年多时间,部队已发展到200余人,有重机枪一挺,轻机枪数挺,步枪人手一支,是一支颇具声誉、颇具规模的抗日武装。

他处处以党的利益为重,以民族利益为重,凡是对抗日有利的事,他都积极去做。他和宋益三、杨杏村、姜文光等人一起,在新场东面的李家桥附近创办了抗日建国公会,吸收爱国青年入学,为南汇的几支抗日武装培养骨干。当时连柏生等准备创建“保卫四中”,曾派鲍季良、林有璋等五位同志去“保卫二中”学习创建部队的经验,周大根热情地接待他们,向他们详细介绍建立抗日武装的经验,诸如怎样筹集经费,怎样搞武装,怎样教育和训练军队等,临走时还赠送给他们每人一支枪,几十发子弹,并把自己部队的教官沈光中派到“保卫四中”去,帮助四中队搞军训。这些,对连柏生等人鼓舞很大,在周大根的支持下,“保卫四中”很快建立起来,并且得到迅速壮大,在浦东平原上抗击日本侵略者,后来发展成为遐迩闻名的“新四军淞沪支队”,即群众通常讲的“三五支队”,驰名浦东平原。

“保卫二中”的迅速发展,对日军震动很大。1938年12月初,日军从周浦、祝桥、南桥等据点出发,大举“扫荡”,“救国军”望风而逃,周浦出发的日军占领了新场,祝桥出发的日军占领了南汇,一直抵达大团,企图合击泥城“保卫二中”。

12月15日,日军出动飞机到泥城一带侦察。15日下午,周大根将部队从南横港拉到了汇角以西、彭镇以东一带。由于白天行动,被汉奸告密。当晚,日军占领泥城。

16日上午,日军出动了600余人,还出动了飞机,气势汹汹地向“保卫二中”转移的方向扑来。一路上,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周大根带领部分士兵转移至角关港(现芦漕港)隐蔽在附近海滩的芦苇丛里,日军烧房子的浓烟,战士们看得见,日军打骂老百姓的声音,战士们听得清,仇恨的怒火在煎熬着每个战士的心,周大根咬着牙,怒目瞪着远方。他真想带领战士们冲出去,狠狠打击日军;但是考虑到敌我力量悬殊,只好忍耐着,把仇恨记在心里。

10时左右,下了一阵雨,战士们的衣服都湿透了,加上冬季的低温使战士冷得牙齿打颤。日军的声音没有了,周围显得很平静,战士们误认为日军已经撤走,便走出苇塘,谁知这是日军的阴谋,他们正在埋伏在四周。

目标暴露了,日军从四面八方包围上来,“保卫二中”的处境十分不利,正面和左右两侧都有日军,背后是茫茫大海。怎么办?周大根当机立断,他把驳壳枪一挥,大喊一声:同志们,“为了国家民族,打!”大家同仇敌忾,密集的子弹射向敌群,打倒了前面的几名日军。周大根想趁势带领队伍冲出包围圈,但是,敌人的子弹仍像雨点似的袭来,部队又被堵进苇塘。

周大根对部队重新作了部署,决心用芦苇丛作隐蔽,固守待援。附近的一个区队闻讯前来支援,因力量太小,发挥不了作用,此时周大根等虽然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但是,战士们的战斗意志很高昂,周大根鼓励战士坚持到天黑突围。日军火力很猛,眼看着部队伤亡惨重,周大根心里如火如焚。突然,敌人一排枪弹,击中了周大根,他那高大的身躯倒在芦苇丛中,他还使尽最后力气呼喊着:“同志们,坚持——到底!”

这次战斗,周大根等28名中华儿女,为了挽救祖国的危亡,光荣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鲜血染红了东海滩。他们的名字永远铭记在人民心里,他们为民族解放而浴血奋战的业绩,成为上海郊县抗日斗争史上的光辉一页。

(薛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