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长征精神引领新“长征”之路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吕勇勇
80年前,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渡过秋风乍起的于都河,翻过雪山荒岭,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躲过几十万追兵,完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极为伟大的壮举。当他们抵达终点的时候,距他们从江西那个叫瑞金的地方,已有两万五千里的行程。
80年前,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带着信仰和希望,从一片用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出发,一路上播撒下共产主义的种子,在无比艰苦的绞杀中怀揣对信仰的忠贞与坚持,为红色政权保留下一份抗争的力量。
行进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红色长征,像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以它无与伦比的绚丽,舞过那个年代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舞过多风多雨的20世纪,飘逸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崭新希望。长征二万五千里,铁流泻处,哪里没有一曲动人的壮歌?
80年前,当初出发的那群人,有的永远地倒在了前进的路上,有的幸运地抵达了终点,他们为民族的生死存亡和彻底解放不懈努力着,最终为这个古老的民族缔造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80年过去了,在改革强军的 “新长征”上,他们留下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
新“长征”之路漫长艰辛,难免会有人打退堂鼓,要强化理想信念的导向作用,培养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两万五千里长征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率领的人民军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那段极端艰苦的岁月,那支怀揣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队伍克服了太多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那段漫长的征程中,太多的先辈倒在了通向胜利的路上,成为那个时代的丰碑。
如今,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如火如荼开展,编制体制进行深入调整,新型作战力量正在成型,信息化作战理念深入人心。时代大考之中,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不协调的“音符”时有发声,有人只看到了改革之路征途漫漫,一眼望不到尽头,面对棘手的矛盾和问题,一些人的理想信念开始动摇,萌生了打“退堂鼓”的想法,遇到矛盾绕着走,面对困难躲着走,碰见事情能拖就拖。殊不知,改革是一条必须走通的道路,是一张必须答完的试卷,是一次没有退路的选择。这正如长征的昭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
80年前,先辈们在长征路上用鲜血保卫了中国革命最后的火种,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留下了希望。“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他们怀抱着中国革命必成的信念开辟了一段传奇征程。今天,我们应当汲取长征精神,在新时期下为中国梦、强军梦注入新鲜血液,在新“长征”路上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挑重担子、善于解难问题,做好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准备,拿出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和决心,笃信改革必成,强军可期。
新“长征”路上荆棘遍地,难免会有人面露怯意,要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培养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湘江之战极为惨烈,是红军有史以来的最大一次惨败,五万余名红军战士血洒湘江,用血肉之躯抵挡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用刺刀和手榴弹打垮了一次次进攻,安全护卫中央纵队渡江,这同样是一场勇气与意志的较量,一场武器与精神的对决。
历史何其相似,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也正是一场新思维与旧思想的碰撞,是新体制与旧制度的角逐,更是新力量与旧势力的殊死较量。改革之路绝非康庄坦途,只有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才能医好隐藏在国防和军队中的沉疴痼疾。面对“钙哥”,军内外杂音四起:有人看似不经意地调侃“军人凭什么优先?”有人义愤填膺地抱怨“军人待遇不如农民工!”有人幸灾乐祸地揶揄“改来改去不还就是折腾?”……各种恶意攻讦,或是打着“解密”旗号的流言蜚语,或是针对社会热点的“及时”解读铺天盖地而来。这是敌人在进攻我们的“上甘岭”,是横亘在新“长征”路上的封锁线!
以史为鉴,警钟方能长鸣。改革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长征路上有茫茫的雪山,有荒无人烟的草地,有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也有红军将士的必胜信念和无坚不摧的坚强信仰。如今,改革正逐步推向深水区、逐步迈入攻坚期,更需要我们做好时刻亮剑的准备,拿出舍生忘死的气概,从容攀登新“长征”路上的“巍峨雪山”,谨慎越过强军路上的“茫茫沼泽”,在改革征程上一路披荆斩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