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兵简政:延安时期的著名提案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叶介甫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7-03-23 14:34

“精兵简政”之花开遍解放区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明确为了长期斗争,准备胜利反攻,必须普遍实行精兵简政。1942年9月,毛泽东专门给《解放日报》写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论。此后,中共中央又陆续多次作出关于精兵简政的决定和指示,要求切实整顿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这样,精兵简政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十大政策之一。从此,深入贯彻精兵简政,就在各抗日根据地内包括党政军机关、学校及民众团体普遍地实行起来了。

抗日战争期间,精兵简政收到了显著的成效,达到了精简、统一、效能、节约与反官僚主义五个方面的目的。具体说来,就是克服了根据地鱼大水小的矛盾,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调动了广大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提高了机关的工作效率,对渡过难关,巩固革命根据地,坚持长期抗战,夺取抗战最后胜利,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链接

提案: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

理由:军事政治之建立,必须以经济力量为基础,在今日人民困苦,资源薄弱之状况下,欲求不因经济枯竭而限制军政发展,亦不因军政发展而伤害经济命脉,唯有政府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量入为出,制定预算,以求得相依相助,平衡发展之效果。

办法:

一、政府应根据客观物质条件及主观经济需要而提出计划经济,以求全面提高生产力,改善经济条件,加强经济基础;

二、在现有经济基础上,政府应有量入为出的统一经济计划;

三、在财政经济力量范围内和不妨碍抗战力量条件下,对于军事实行精兵主义,加强战斗力,以兵皆能战,战必能胜为原则,避免老弱残疾滥竽充数现象。对于政府应实行简政主义,充实政府机构,以人少事精,胜任职责为原则,避免机关庞大,冗员充塞,浪费人力、财力等现象;

四、规定供给条例,避免不必要的供给与消耗;

五、提倡节约、廉洁作风,避免不应有的浪费现象。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