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聪目明
强渡江河战斗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战斗形式,进攻方必须通过各种侦察手段,对河流的水文、流速、渡河地点以及敌军设防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之后,方能制定出正确的作战方案。中央红军之所以能够连续取得多场渡河战斗的胜利,强有力的侦察是个不可或缺的条件!随便翻阅一下红军长征史,即可信手拈来几则有关红军在渡河前必先侦察的战例。

红军扎竹筏过江的“灵感”最初来自一根漂浮在江水中的毛竹。
1935年元旦的那天清晨,刚刚抵近乌江的红四团团长耿飚草草吃过早饭之后,就带着几个人化装成私盐贩子踏着薄雪前往江边进行侦察。很快,这支小小的队伍通过火力侦察的方式判断出对岸渡口的敌人不过一个连。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还是决定要进一步了解情况。终于从一位老船工那里,他们获悉了敌军的兵力大小及部署位置;与此同时,另一支红军先遣部队红一团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对红一团团长杨得志来说,最初得到的消息都是不利的:天气恶劣、没有渡船更没有经验丰富的艄公,况且对岸还有敌军把守。但杨得志没有放弃,他决心亲自到江边看一看。最终,杨得志从一根随着湍急的江水沉浮的毛竹找到了灵感——扎竹筏渡江!
“抓舌头”是红军获取情报的一种手段。在获悉红军向大渡河前进的情报之后,国民党军除了在安顺场、泸定桥等地增兵防守的同时,还控制了沿岸全部的渡船。然而,令他们万万想不到的是,刚刚抵达安顺场的红一团很快就从俘虏口中得知,渡口那里有一条小船。接下来的事情是那么地顺理成章,船被搞到手了。就是这条仅有的渡船,连同那十七位勇士一起,被载入了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