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中国为什么还要有骑兵?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武元晋 李少平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6-07-20 03:00

今日骑兵仍然是“奇兵”

中午时分,骑兵们一天的训练结束了。

“吁……驾!”随着副营长牟志华的高声喝令,数十名骑兵乘风飞奔,战马铁蹄生风,鬃毛飞扬,风驰电掣般向着数十公里外的一座小山飞奔。

山丘上,骑兵们面朝草原高声呼喊,嘹亮的声音响彻天地。“每次训练结束后,我们都要举行这样的仪式,提振士气、激发血性。”牟志华说。

在这个坦克、装甲车都已成为“夕阳装备”的新军事变革时代,每一个骑兵都不可避免地遭遇这样的尴尬:信息化战场,骑马怎么打仗?如果有一天骑兵营被裁撤,骑兵如何书写无悔担当?

伴随着改革强军的不断深入,今日骑兵正用实际行动向祖国和人民作出回答。

锡林郭勒大草原拥有1100多公里边防线,执勤巡逻中,车辆的机动性容易受复杂地形和不良气候影响,而骑兵总能临危受命,圆满完成任务;随着信息化管边控边手段的应用,北斗手持机列装骑兵营,更让骑兵在支援作战、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如虎添翼。

“虽然骑兵已不是战场的主力,但我们从没放松训练。目前的演练方向,就是在提高官兵马术能力的基础上向信息化方向延伸。”牟志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骑兵营经常与军分区步兵营开展对抗演练,“一方面最大程度锤炼骑兵马术;另一方面,战士们只有经过‘战场’淬火,才能更好感悟‘骑兵精神’。”

说起近年来骑兵营的贡献,官兵们如数家珍。

2011年隆冬,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在长达几百公里的中蒙边境实施非法盗猎活动。受上级指派,该营立即组织50名骑兵、60匹军马成立一支“临时支边分队”,在边境一线展开巡逻,成功处置各种涉边事件14起。

2014年冬天,暴风雪导致锡林郭勒大草原百余户牧民被困“雪中孤岛”,该营成立6支救援分队跋涉茫茫雪原,及时把救灾物资运送到灾民手中,被牧民亲切地称为“马背卫士”。

……

如今,骑兵正从人们的视线中渐行渐远,对于骑兵的未来,官兵们则显得很淡定:“这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精神传承。”牟志华说,即使明天,战马不再属于战场,他也能坦然接受,因为那是军人另一种责任与担当。

编余感言

永不褪色的“骑兵精神”

■陈小菁

提起骑兵,人们可能会想起电视剧《亮剑》中的一幕:骑兵连连长孙得胜率官兵与敌人展开殊死决斗,危急关头,他振臂高呼:“骑兵连,进攻!”

千百年的战场上,骑兵都是纵横沙场的“骄子”。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骑兵到1942年巴丹半岛最后的冲锋,从霍去病亲率五万铁骑封狼居胥山到如今的边境巡逻执勤,纵然“百骑环绕,可裹万众;千骑分张,可盈百里”的壮烈场面已然远去,骑兵这个曾经辉煌的兵种正在消亡,但短兵相接、捉对厮杀、勇往直前、舍我其谁的“骑兵精神”永远不朽。

在信息化作战的今天,骑兵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阿富汗战场上,装备先进的美军在其北部山区作战,不得不选择骑着毛驴在群山中打击塔利班;在我国广袤的西部边防线上,青藏高原的牦牛、阿拉善戈壁的骆驼和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战马,仍然在巡逻、运输、支援作战和抢险救灾等“特殊战场”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美军已没有一匹军马的编制,却仍然保留着骑兵师的番号,比如:“第一骑兵师”“游骑兵”。金一南教授在访问美军时曾专门询问这一称呼的来由,美军回答:骑兵是陆军所有兵种中最具光荣传统的部队,他们冲锋在前,撤退在后,虽然昔日叱咤疆场的战马无法赶上历史滚动的车轮,但这并不意味着“骑兵精神”的没落。

即使战斗到最后一人,也要以一己之躯奋勇进攻,这就是中国骑兵的血性与担当!一代代骑兵用青春与热血践行“马背卫士”的忠诚使命,他们的价值早已超越了自身的存在,相比现代战争的战略价值,其文化意义也许更为深远。

骑兵魅力依旧,战士血性乃存,“骑兵精神”永不褪色!不信你听,“骑兵连,进攻!”的冲锋号令,今天仍回荡在辽阔的边境线上。

(《解放军报》2016年07月20日 11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