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对于《孙子》的研究和借鉴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属于民族的东西。就军事思想而言,亦是如此。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毛泽东军事思想之所以成为世界军事之林的优秀理论,正是因为他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哺育了这一伟大的军事家。钟情传统古籍,钟情《孙子》,从青少年时代到晚年时代,毛泽东始终没有离开过《孙子》。可以说《孙子》伴随了毛泽东的整整一生。我们应当承认,毛泽东军事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但这不等于说,毛泽东军事思想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沿用和照搬。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优秀军事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的升华。在战争年代,毛泽东指挥打仗绝不是机械地照搬《孙子》。他依靠的是实事求是,运用的是《孙子》的精神实质,吸收的是它的精华。正如他自己所说,“其实,打仗的事怎能照搬书本去打?我读过《孙子》,但打起仗来全忘了,只知道根据具体情况。”
毛泽东对《孙子》的借鉴和发展是全面的、系统的、深层次的。毛泽东承继了《孙子》能动的认识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形成了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毛泽东借鉴了《孙子》的战略理论思维,找出了中国革命以弱胜强的战略途径,解决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发展了《孙子》的作战指导思想,形成了中国革命军队所特有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总结的“十六字诀”、解放战争时期写的“论十大原则”,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风格,都有对《孙子》的借鉴和发展。这是真正的《孙子》现代化,它是作为一个被重新诠释的传统而纳入近代兵学理论体系,也是对传统兵学和《孙子》的大拯救。

毛泽东对《孙子》的理解,《孙子》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地位,有些外国人比我们看得更清楚。日人伊藤皓文在他的《毛泽东战争论》中说,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给以最深影响的仍以孙子居首位”。毛泽东军事思想怎么看都像《孙子》,但里面又找不到几句《孙子》的话,《毛泽东选集》中先后有四处直接评说《孙子》,其中除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是直接引用外,再也找不到几句《孙子》的原话。这个现象只能说明“神似胜于形似”,“内化的哲学理念,胜于外在的形态相肖”。
毛泽东在1960年12月对两个外国代表团的谈话中曾做过很好的说明。他说:“应该充分地利用遗产。所谓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与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全都是坏的,也有它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时期。我们要注意区别发生、发展和灭亡时期的东西。当封建主义还在发生、发展的时候,它有很多东西还是不错的。反封建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全部可以无批判地利用的,因为封建时代的民间作品,也多少还带有若干封建统治阶级的影响。我们应当善于进行分析,应当把封建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时期的文化区别开来,应当批判地利用封建主义的文化,我们不能无批判地加以利用。反封建主义的文化当然要比封建主义的好,但也要有批判、有区别地加以利用。”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才不愧为伟大的无产阶级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