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史馆感悟传统 汲取奋进力量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刘治鑫 蒋龙等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9-05-22 02:27

今年年初,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新时代军史场馆体系建设规划》,明确了军史场馆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理念、体系布局、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本期,请跟随我们的脚步走进我军的几家军史馆,看看他们如何教育激励官兵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赓续血脉。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走进军史馆:感悟光荣传统 汲取奋进力量

今年年初,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新时代军史场馆体系建设规划》,明确了军史场馆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理念、体系布局、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本期,请跟随我们的脚步走进我军的几家军史馆,看看他们如何教育激励官兵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赓续血脉。

——编 者

空降兵某军军史馆:血染战旗美如画

■刘治鑫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蒋 龙

空降兵某军军史馆

 
空降兵某军军史馆中天地雄师空降突击群雕塑

特级英雄黄继光舍身堵枪眼、邱少云烈火焚身岿然不动、孙占元拖着断腿与敌同归于尽……置身空降兵某军军史馆,英雄先烈的血性故事在人们心里激荡。

该馆馆藏文物1万余件、历史照片10万余幅,开馆9年来,累计接待70万余人次参观,先后被评为“国家国防教育基地” “全国首批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基地”等。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这面战旗见证了红色血脉的一代代传承,让人肃然起敬!”5月上旬,该军所属某旅组织新兵和来队家属参观军史馆,新兵王浩在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前发出感叹。

这是一面曾飘扬在上甘岭战场的战旗,绣有“英勇前进,将红旗插到解放的阵地上”几个大字,当年由该军前身部队8连连长李保成带上阵地。战斗中,为保存有生力量,8连官兵被迫转入坑道,随后与敌展开地面阵地争夺。白天敌人将阵地夺过去,官兵再利用夜晚将阵地夺回来。每次进行反击,这面红旗都会被重新插上阵地,经历一次次子弹穿、弹片崩,一位旗手倒下、另一位旗手又会冲上来。

阵地东侧有个敌军地堡,视野开阔、火力猛烈,部队在此多次受阻。8连两次组织爆破均未成功,担任掩护的战士赖发均机枪都打得散了架,连长李保成见他身上3处负伤,便让他下去包扎。

“不行,我非得去干掉它。”说罢,赖发均握着手雷,向敌地堡匍匐而去。接近地堡时,全身多处中弹且几乎耗尽体力的赖发均趴在弹坑里停歇片刻,之后攒足最后一丝力气,突然向前跃起,拉响手雷扑上敌地堡。敌人的地堡哑火了,21岁的赖发均壮烈牺牲。

面对生死考验,官兵毫不畏惧,抱定“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信念坚守坑道14昼夜,最终将这面被敌人枪炮打了381个弹孔的战旗插上上甘岭主峰,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在馆内展出的众多文物中,四川籍军属李丽娟被一架由废旧的电缆和木材组成的软梯触动。汶川地震发生后,该军万余名官兵闻令而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

该军所属某团在绵竹市清平乡执行救灾任务。突然,一位衣衫褴褛的矿工跑来求助:该乡小木岭地区近千名群众被困深山,急待救援!这位矿工是从小木岭上的一条引水涵洞里摸索着出来报信的。

该团立即组织救援队奔赴小木岭。小木岭地势险要,唯一的进山公路被震断形成堰塞湖,大型施工设备无法开进,引水涵洞又在离山脚高约500米的半山腰,坡度达70°。官兵看到附近有大量电缆和木材,便决定连夜赶制软梯救群众。

5月18日,由6名党员组成的突击队开始徒手翻越涵洞。突击队员刘彬系上保险绳一点点往上爬,每前进一米都要消耗巨大体力。最后,他拽住被震断的电缆线爬上涵洞,并用早已血肉模糊的双手将战友一个个拉上来,成功搭建了软梯。从5月18日上午至20日傍晚,历时3天2夜,该团官兵通过这架搭在悬崖上的软梯,将被困的756名群众一个个背送下山。这架救命的软梯也被群众称为“生命天梯”。

历史文物再现英雄故事,专题展厅深化激励效果。“烈士英名,彪炳千秋”,看见这几个鲜红大字,前来参观的新兵和来队家属站在“烈士名录”展区,心情格外沉重。在中间红五星的映衬下,墙上密密麻麻的烈士名字映入参观者眼帘。“面对生死,先辈们都勇敢面对,困难面前我更不应退缩!”望着墙上先烈的名字,在军事考核中失利的新兵李中毅下定决心,回去以后一定要加班加点,努力克服困难,提升自己的训练成绩。

该馆馆长刘圣德介绍,馆内像这样触动参观者的历史文物与专题展区还有很多,它们不但拉近了部队官兵、地方群众与红色历史的距离,也让军史馆成为滋养官兵心灵的精神富矿,持续激发官兵当兵打仗、练兵打仗的热情。

“白老虎连”荣誉室:赓续血脉励后人

■王昭廷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向 勇

“白老虎连”官兵在学习“老沙保锦旗”的故事

“大刀队,抗敌仇……”5月上旬,临近部队野外驻训,第78集团军某合成旅“白老虎连”荣誉室,全连官兵重温抗战期间大刀队誓言,感悟连队光荣传统。

指导员徐洪刚说,连队一直坚持一个传统:每次大项任务前,官兵都会到荣誉室面向锦旗宣誓、重温历史。在众多传承下来的荣誉中,最能鼓舞官兵的是一面“战术技术相结合”的锦旗,它也是连队荣誉室的“镇室之宝”。

“白老虎连”前身为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二十五师七十四团一连。1948年3月,毛主席号召全军开展诉苦和“三查”运动。同年5月1日,七十四团召开练兵动员大会,开展轰轰烈烈的军事大练兵,干部以学习战术及指挥为主,战士以学习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四大技术为主。8月15日,二十五师进行阅兵和军事技术竞赛,一连一排荣获全师射击比赛第二名,二排荣获全师战术比武第一名,全连获纵队授予“战术技术相结合”锦旗。

一个多月后,这面锦旗成为“老沙保锦旗”故事的主角,并在连队几十年风雨征程中,激励着一代代视荣誉为生命的“白老虎连”官兵筑梦强军,奋勇拼搏。

1948年9月25日,在向锦州以北渗透、阻敌增援的战斗中,一连官兵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准备殊死一战。指导员田广文说:“我们坚持到天黑就是胜利!大家把随身的东西该毁的毁,该烧的烧,决不给敌人留下一片纸。”说完,他和连长把手表砸碎,司号员撕了号谱,通信员烧了联络旗,卫生员砸了药瓶,许多同志把笔记本、钢笔、津贴费等扔进火堆。

二排副排长沙万庆拿出随身携带的“战术技术相结合”锦旗,正要往火堆里扔,又猛然缩回了手。他想起了在“八一五”练兵大检阅的日子里,这面荣光闪闪的锦旗猎猎招展,战友们一个个精神焕发。沙万庆想,不能烧啊,这是全连同志努力换来的荣誉,是珍贵的纪念品。于是,他把锦旗紧紧捆在腰间,抱定人在旗在的决心。

战斗中,一连官兵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石头砸没了,就和敌人拼刺刀。沙万庆在与敌人拼刺刀时身受重伤,鲜血染红了他牢牢系在腰间的锦旗。沙万庆用手拔出敌人刺在自己身上的刀,继续与敌人搏斗。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灭,一连仅剩37名勇士,英勇而悲壮地完成阻击任务。“老沙保锦旗”的故事也口口相传至今。

两年前,“白老虎连”经历连队历史上第13次转隶,由齐鲁大地移防至祖国北疆。新装备列装后,寒冬来临,训练场上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却怎么也发动不了装备。电话请教厂家后才知道,新列装的装备在高寒地区油温水温必须提前预热,才能发动。于是,连队先后采集500余组装备在严寒条件下作战性能变化的数据,摸索总结出多种耐寒、防寒、抗寒招法,形成“严寒条件下装甲装备作战难题及应对手册”等成果。

移防两年来,连队的战车履带卷起千堆雪,留下探索的深深车辙。困难面前,荣誉室里的“镇室锦旗”时刻激励该连官兵攻克种种难题。在“白老虎连”官兵心中,“战术技术相结合”锦旗不仅代表着光辉过去,更将指引该连官兵向着强军的明天奋进,创造新荣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