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子弟兵”的称谓古已有之,但“人民子弟兵”的称谓亘古未有。
1939年5月,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聂荣臻发布通令,嘉奖平山团是“捍卫民族、捍卫边区和捍卫家乡的优秀的平山子弟兵”。这是“子弟兵”一词首次用于称呼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
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中称颂:“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儿子,坚决打鬼子的抗日部队的兄弟,是在晋察冀生了根儿的抗日军。”从此,“人民子弟兵”的称呼传遍大江南北,家喻户晓。
“人民子弟兵”之所以成为我军的专属称谓,是因为最能彰显我军与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天然亲情,最能反映老百姓的肺腑心声。90年前的南昌起义,我军在诞生之日就把“实现平民利益”的革命初心庄严地写在自己的“出生证”里。
许多时候我在想,人民与子弟兵到底有什么分别呢?子弟兵不过是多穿了一身军装,很多时候你根本很难分清。1929年8月,朱德带领队伍来到广东丰顺县马图镇,当地百姓受反动派的蒙蔽,刚开始有点惧怕,后来得知每天带头给百姓家担水的老兵就是朱德时,纷纷传开了,“红军真是咱穷人的队伍。”
是啊,这样一句再朴实不过的话,最深刻地诠释了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和宗旨,最深刻地印证了党旗上的“镰刀和锤头”,它胜过了多少空洞苍白的大道理。
(四)
2015年4月,一张普普通通的照片被国人刷屏。一名海军女兵牵着5岁小女孩上军舰,背景是战火硝烟弥漫的也门亚丁港。但照片中穿着凯蒂猫背心的小女孩轻松得像是去参加春游。
2016年7月,一架载有71名中国人的包机从朱巴机场平稳起飞。自南苏丹首都冲突发生后,朱巴机场所有商业航班在冲突爆发后都已停航,只有一些货机、少量包机和军用飞机起降……
从利比亚撤侨,到也门撤侨,再到苏丹撤侨,一位网友的留言道出了亿万国人的心声:“祖国实力的强大不在于免签多少国家,而在于危险的时候能把你带回家。”
今年7月,全国多地暴雨倾盆、洪涝成灾,湘江水位突破1998年的历史最高水位达39.18米,被江水贯穿的橘子洲头变成“航母”。一则不起眼的新闻同样润湿了许多人的双眸:《一身汗水两腿泥,这场“毕业典礼”持续了10个小时》。
“军人能打多少分,老百姓说了算!”国防科技大学150名应届毕业学员,就这样在抗洪一线完成了军校的“成人礼”。
“最后一粒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军人又何尝不是呢?长征途中,“半条被子”的故事感人至深,“半袋干粮”的故事鲜为人知。当红军战士谢益先遇到快要饿死的母子三人时,毫不犹豫地把“保命袋”交给了她们。当母子三人成功走出草地时,谢益先却因饥饿倒在长征路上!
不论是半条被子,还是半袋干粮,都见证着党和人民军队最质朴灼热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