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区战略制定应体现时代要求
■靳源 范永强
战区作为各战略方向军事力量运用的唯一最高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筹划主体,担负着应对本战略方向安全威胁、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使命与责任。战区战略的筹划与指导在我军指挥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是国家解决区域范围内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整体性重大问题的军事战略,更是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的战略平台。新形势下,随着军队改革深入推进,以及战区联合指挥机构的设置完成,战区战略制定应着力体现时代要求,为国家外向发展和海外利益提供牢固且可靠的安全保障。
新的战区经略范围应重点向周边、海外以及新型安全领域拓展。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在战区空间划设上基本立足本土与近海防御,依照“守疆卫土”模式而建,军事触角很少延伸到疆土之外,基本属于本土防卫型。但未来,我国所面临的发展危机将远远大于生存危机。要适应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新要求,注重运用军事力量与手段营造有利战略态势,加强海外利益攸关区国际军事安全合作。在此背景下,应将周边、海外以及新型安全领域纳入战区经略范围,拓展国家战略前沿纵深,进一步拓展战区任务职能,释放其战略功能特性,使其更具外向性、开放性、积极性,与维护国家海外利益相适应。尤其是随着多极化、全球化与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国家传统安全领域开始向太空、网络、信息、电磁等领域拓展,未来战区经略范围应进一步向太空及临近空间拓展延伸,着力形成强而有力的多维立体战区空间态势。
着眼战区空间与功能拓展,跨域遂行作战与非战争军事行动。新形势下,战区军事力量要担负起维护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责,必须将战区空间的主权因素即国家主权与安全作为战区战略的首要关注点。这主要指战区遂行军事行动且享有主权权利的责任空间,即陆地主权范围和海洋方向的毗邻区以及专属经济带等区域。同时,还应重点关注主权空间之外的拓展区域,这是战区发挥功能的强化空间。依据战区的军事任务需求和军事斗争性质,将遂行海外非战争军事行动区域纳入战区空间。海外非战争军事行动区域主要指遂行反恐、护航、救援、撤侨、维和等任务而距我本土较远的海外利益攸关区。
为有效维护国家日益拓展的海外利益安全,各个战区在战略布势上应构建各自的战略外线布势。战略外线布势既是军事力量的前沿存在,更是军事对抗与合作共存的博弈之地。但由于各个战区方向所担负的作战任务及职责使命不同,所面临的地缘环境也不尽相同,战区战略指导又要遵循和依据各个战区战略的个性内涵“量体裁衣”。
战区在加快升级改造本土防卫作战力量体系与力量建设基础上,应着力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联合、远战、多能作战体系,平时可开展海外非战争军事行动,战时可满足实现全球机动力量投送以及作战任务需求。重点研发登陆舰、飞行器、大中型运输机、舰载机等先进、高效、多能的兵力投送平台,以提高海外远距离成建制力量投送能力,充分发挥海、陆、空、火箭等军种的战略威慑及远程反击手段。进一步加强战区力量军种、军民以及对外合作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制定和完善涉外军事行动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军队维护国家海外利益的军事行动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解放军报》2016年05月31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