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强调指出,着眼于打造精锐作战力量,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推动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这是党的领袖、军队统帅对军队改革的科学论断和战略要求,也是全军官兵共同的奋斗目标。改革从来不是易事,风险与机遇并存,在战略方向明确的前提下,要充分用好时代所能提供的全部有利条件,定准具体的建设方位、建设目标和建设路径,确保改革航船高效前行。
乘势而上:深刻认知向质量效能型军队转变的时代根基
精兵是兵家正道,但军队改革作为国家大战略的组成,从不是孤立的“兵家之事”。成熟的变革时机、科学的理论牵引、综合国力的雄厚支撑,可谓军事变革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总结我军历次改革的成因轨迹,离不开对时代根基的准确认知和战略条件的充分运用,在新形势下向质量效能型军队转变也要与时代同频共振。
紧跟国家战略发展步伐。古今中外,军队体制编制大变革的时机,通常是国家战略发生重大发展变化的时期。二战至今,美国进行了4轮较大规模的军事改革,以适应其重大战略决策调整需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军数次重大调整改革,则伴随和配合着国家整体改革开放进程。新的历史时期,“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推进国际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战略决策的出台,既给我军实施改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预留时间和广阔空间,又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要求。军队改革是国家改革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军不仅要借力国家战略资源,推动自身向信息主导型、质量效能型转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安全保障,更要通过军队改革中体现出的强大锐意进取之气,辐射拓展至社会各领域,对政治、经济、文化改革起到示范与促进作用,使军队改革与国家战略契合、与社会发展同步,真正具有生命力和持久力。
顺应军事变革浪潮牵引。用兵力兵器的数量规模积聚效能,是工业时代军队的选择,前苏联的“钢铁洪流”就是突出代表。从靠兵力兵器效能的线性叠加转为依靠信息力打击力的效能融合,借助兵员质量和先进技术聚变产生效能,则是海湾战争以来,多场局部战争引发的世界范围信息化军事变革浪潮的必然要求。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报告指出,“军事革命并不是作战方式改革的速度,而是作战方式改革的程度,体现在新的作战概念和组织结构上,结果产生了新的军事能力,或者淘汰了过时的军事能力”。我军要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必须用新的作战思维突破旧的观念束缚,用新质战斗力取代落后战斗力。在这方面,外军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使我军的改革之路在“扬弃”中破浪前行。我军军事变革必然带来的官兵素质“质”的提高、科学技术的积累、物质保障的丰厚,也将为减员增效、聚力强能提供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将当前世界范围内军事变革的成果融会贯通,站在军事变革的潮头,走出具有我军特色的开放型变革之路。
发挥综合实力支撑优势。成功的军事改革通常发生在国力进入上升期和强盛期,依靠强有力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多重支撑,国家才能承受军队改革的巨大投入。历史表明,规模较小但相对先进的军队,建设和运行耗费通常远高于规模庞大,且训练、技术、保障等较为落后的军队。军队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无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削减员额的复退消化、武器装备的研制更新、各类设施的升级改造,以及人员待遇的适当提高,都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整体支持。我军在推进军队改革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从国家经济发展成果、从制造业战略规划、从社会保障改革等国家层面的重大发展进步中汲取资源,争取更大的经济投入、更强的技术实力、更优的人员配备、更好的保障条件,为向质量效能型军队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