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各大实兵对抗演习中,一系列新战法轮番上演。很多人感叹,现代战争更加钟情灵活制胜。
“战争是最不确定性的王国”。不仅现代战争,任何时代的战争都一样,要想取得胜利,仅凭“直线思维”“堂堂之阵”很难实现。诚如有人所言:对打仗而言,最大的章法就是无章法。
抗日战争反扫荡中,罗荣桓同志提出“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为扩大抗日根据地、赢得反扫荡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很多人认为“敌进我退”才符合游击战“十六字诀”。殊不知,罗帅不拘常法,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运用游击战原则,恰恰是战胜敌人的法宝。无独有偶,陈赓设伏神头岭时,不少人认为,这里既不便于部队隐蔽,又没有险要可以凭借,地形不太理想。而正是这不大理想之地,让骄横的敌人产生麻痹思想,陈赓的部队在此处歼敌1500多人。
灵活是战略战术的灵魂。“做什么事情,不要老想走‘一’字,要敢于走‘之’字”。然而,少数单位多了所谓的严谨,少了应有的灵活。比如,不管训练还是演习,基本上都要按照类似的套路,练的演的、指导的观摩的,过分讲究程序步骤。指挥员往往习惯于照着脚本“推演”,少有临战发挥的指挥艺术;战斗员则按照固定的动作,一招一式都不“走样”……凡此种种,令人忧虑。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从近些年世界上几场局部战争来看,即使是强大的美军,面对弱小对手也极为重视“迂直之计”。海湾战争的“左勾拳”行动,美军绕过坚固的伊军防御正面,机动数百里突袭伊军后方,上演了避实击虚大戏。
面对当年强大的敌人,毛泽东曾感叹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和龙王比宝。宝是比不过的,只能靠自己灵活的战术去弥补。今天的信息化作战,既是体系对决,更是智谋较量。信息化作战中的谋略运用空间、条件、思维方式和谋略较量的着力点等内容发生了变化,表现为更加注重破敌体系,更加注重网络对抗,更加注重依技施谋,更加注重虚实结合、多法并举。只有以变应变,变中求新,才能达到“用兵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
当然,讲求战争的创造性、灵活性,并不否定战略战术的规定性、一般性。韩信的“背水阵”和刘伯承的“重叠设伏”,这两个战例之所以颠覆战术常规,反常用兵,最根本还在于对战术运用的熟练掌握。对我军官兵尤其是各级指挥员来说,先把基础训练搞扎实,把“堂堂之阵”搞明白,把战役战术运用搞精通,才能创新思维,善走“之”字,胜敌于无常形、无章法之中。
(作者单位:陕西省军区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