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焦点大图>>正文

国防后备力量展新姿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刘万平责任编辑:许品2012-10-09 09:50

参加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首都女民兵方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民兵预备役人员迅速投入救灾行动

2012年7月,全军预备役电磁频谱管理中心首次参加全军重大集训活动
 

战略力量:注重内涵式发展

■刘万平

1959年国庆节,当首都民兵师通过天安门广场时,毛泽东主席意味深长地对站在他身边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说:“我们有一亿民兵!”赫鲁晓夫听后,震惊不已。

次年,来华访问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参观完民兵的军事表演后说,战争光靠原子弹解决不了胜负问题,谁要想入侵中国,碰到了中国的民兵,是进得去出不来的。

显然,当年我国民兵的规模和气势,“镇”住了赫鲁晓夫,也让蒙哥马利深受触动。

时移世易。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中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已不再依靠庞大的规模来营造声势,而是着眼内涵式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兵民是胜利之本”。作为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体现,民兵预备役依然在我国国防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兵就是要提到战略地位”。去年召开的全国民兵工作会议就传递出这样的信息:经过30多年调整改革,民兵已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战略力量。

“战略力量”——这个沉甸甸的词组,折射出的是国防后备力量从“庞大”走向“强大”的壮美转型!

转型源于形势变化,转型同样是勇于担当、不甘“靠后”的体现。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着眼使命,紧贴形势,在结构布局、编兵整组、训练教育、后装保障等诸多方面推陈出新、开拓进取。特别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民兵预备役积极发挥亦兵亦民、双重领导的组织优势,模范践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聚拢和吸纳了强筋壮骨所需的充裕“养料”。

战略地位,更多的是体现在履职尽责上。10年来,中国大事不断、难事频现。在每一个载入共和国史册的重大场面,我们总能看到民兵预备役人员的身影。关键时刻,那些佩戴“MB”或“Y”字肩牌的迷彩绿,敢当先锋,能打头阵,表现出高昂的士气和过硬的素质,向祖国和人民一次次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魂魄,凝聚在党旗下。价值,彰显于奉献中。

作为我国武装力量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兵预备役部队,目前已初步实现了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从单一军种后备力量向三军后备力量的战略性转变。风起云涌,气壮山河。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上,后备力量堪担重任,必将成为我军最得力的助手。

踏着时代的旋律昂扬前行

——总参动员部部长牟明滨谈国防后备力量转型发展

■高 军 本报记者 刘万平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国防后备力量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防,大力加强质量建设,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在改革中前行,在创新中发展,续写了绚丽多彩的壮美篇章。回首10年,总参动员部部长牟明滨向记者介绍了后备力量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宝贵经验。

创新理论引领方向

记者:伟大的实践离不开伟大的理论。10年来,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生机勃勃,背后有着怎样的“力量之源”?

牟明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作出许多重要论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揽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创新发展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理论。集中体现在:继承和发展人民战争思想。强调人民战争历来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坚持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不断增强国防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始终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发扬党管武装优良传统,坚持军队和地方党委、政府双重领导,始终保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充分发挥国防动员在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提高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民兵预备役部队在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具有独特优势,进一步明确职能任务,优化力量结构,加强专业力量建设,使之成为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重要力量。

这些新思想、新论断,深刻揭示了新形势下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内在规律,极大丰富了人民战争战略思想,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南。

与时俱进加快转型

记者:随着信息化战争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任务需求、基础依托和环境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采取了哪些应对之策?

牟明滨:10年来,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以使命任务为牵引,以加快建设转型为核心,以提高质量效能为目标,努力实现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由直接参战为主向支援保障作战为主转变,由保障单一军种作战为主向保障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转变,不断增强快速动员和遂行任务能力。2002年,中央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民兵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民兵建设由农村向城市拓展;2004年,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的意见》,推进预备役部队建设向质量效能转进;2006年、201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两次作出压减基干民兵组训规模的决策,实现了民兵建设规模和结构布局的整体优化;2010年,以组建预备役电磁频谱管理部队为标志,开始了依托国家和地方行业系统建设预备役部队的探索和实践。

时代呼唤改革,改革推进转型。经过10年探索实践,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更加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形势,初步构建起以支援保障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为核心,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相统一的新型后备力量体系。

服务大局积极作为

记者:民兵预备役部队的编成特点和自身优势,决定了这支力量“养兵千日,用兵千日”。10年来,民兵预备役部队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牟明滨:国防后备力量服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适应国防建设需要强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坚守边海防一线当尖兵、支援重点建设打头阵、维护社会稳定有作为、参加抢险救灾挑重担、建设精神文明做模范,为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10年来,20万民兵常年坚守边海防一线,守护着祖国的安宁;9万民兵常态化遂行铁(公)路护路任务,确保交通大动脉的安全畅通;200万民兵参加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维护一方平安。在抗击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民兵预备役部队昼夜奋战;在汶川特大地震救灾一线,黑水民兵用血肉之躯托起烈士的遗体;在新中国60周年庆典、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民兵预备役部队筑起了一道道安全屏障;在南水北调、退耕还林、防风治沙和能源、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中,始终活跃着民兵预备役人员的身影。

实践反复证明,民兵预备役部队不仅是打赢战争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面向未来再铸辉煌

记者: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的成果,蕴涵着哪些宝贵经验和启示?新形势下,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如何创新发展?

牟明滨:10年来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昭示我们,必须坚持党管武装根本原则,确保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正确方向;必须坚持使命任务牵引,不断增强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能力;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始终保持各项建设的生机与活力;必须坚持军民融合,着力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质量效能。

去年底召开的全国民兵工作会议,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集中研究了信息化条件下和市场经济环境中民兵往哪个方向发展、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推动民兵建设乃至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引领作用。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国防建设一刻不能停止,后备力量建设一天不能放松。我们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以强烈的政治意识、机遇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把国防后备力量作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战略力量,作为基层政权的可靠支撑、生产建设的骨干队伍、军民融合的有效形式,始终坚持后备力量基本制度、根本属性和使命任务不动摇,努力开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科学发展新局面,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002年8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民兵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民兵建设由农村向城市拓展。

2004年4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的意见》,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预备役部队全面建设的大政方针。

2005年9月

中央批准召开全国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会议,次年6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的意见》。

2007年7月

总参颁发新一代民兵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次年6月,修订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国防后备力量军事训练,由此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2010年7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施行,这是国家实现国防动员工作有法可依的重要举措。

2011年3月

中央批准颁发《民兵政治工作规定》和《预备役部队政治工作规定》,国防后备力量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2011年10月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决定,对加强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酒 磊辑)

本版照片由赖兵、刘桂利、荆继军、本报记者乔天富、吴维满摄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