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空中支援:美军定点清除的“利器”

来源: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作者:史斌责任编辑:张硕
2015-10-23 07:23

“持久近距空中支援”项目流程演示图。

战场态势感知力———

普及“蓝军跟踪系统”,新一代数据链提供战场清晰态势

近距空中支援作战诞生于二战中。美军在越战、阿富汗战场和伊拉克战场都充分使用近距空中支援,配合地面部队作战。然而,长期以来,困扰近距空中支援作战效能的最大瓶颈是空中作战平台无法实时掌握敌我双方位置的变化,造成误伤事故频发。为此近年来美军装备了10万套“蓝军跟踪系统”,以提升战场感知能力。这套系统将卫星更新数据的时长由原来的5分钟缩短为现在的10秒钟,其终端设备能够使空地平台实现图像、信息、电子邮件和情报的交换。

随着新一代LINK-16数据链在近距空中支援作战飞机上的应用,联合终端控制员能够将目标坐标与作战飞机进行共享。以F-35为代表的第五代战斗机装备了更加先进的探测系统和传感器,能够获得更加清晰的战场综合态势图像,进一步提升近距空中支援的精确性。

空地协同能力———

空地协同时长缩短到4分钟,指挥层级延伸到部队最底层

由于通信手段落后,空地协同一直以计划协同为主,终端引导员必须依靠语音通信引导飞机飞临目标上空实施攻击,从发现目标到申请空中支援、飞机与前方控制员建立联系、确认目标,整个过程至少需要30分钟。

2010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提出“持久近距空中支援”(PCAS)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广泛应用数据链、无线网络等信息化技术,简化空中作战平台和地面部队协调程序,大幅缩短“目标获取-打击”的时间,从而加快空中对地面部队火力支援的速度,同时提高打击精确度。与现在使用的语音通信相比,这套系统将近距空中支援的“杀伤链”时间由30分钟缩短为4分钟,而且这种“机器到机器”的数据链预期将减少错误。

另外,阿富汗战争的实战经验表明,深入敌后作战的特种部队唯一能够依靠的火力支援来自空中。随着军队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美军的近距空中支援的指挥层级也向更低层级延伸。现在的战术空中控制组设在营一级,在连一级配备了联合终端攻击控制员,而在班组一级编配联合终端控制员已经在实战中进行检验。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