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26尾梁内部的维修通道,当然只能爬行通过
米-26的尾桨毂
控制系统
米-26通过全功率双重控制系统实现对整机的有效控制,该系统通过改变主旋翼和尾翼产生的推力的方向来对飞机的飞行姿态做出控制。主旋翼的桨距是在周期桨距控制杆的作用下进行控制的,进而使主旋翼的整个旋转平面的推力方向倾斜到合适的角度。
控制系统主要包括若干个部分,分为左右控制序列、两套机械式传动系统、两套带有EMT-2MP机电制动器的弹簧系统、两套KAU-140联合控制单元,还有安装在主减速器上的滑盘。
偏航是由脚踏板动作后改变尾桨的转速,进而增大偏航力矩来实现的。偏航力矩的改变的同时将会导致主旋翼的平衡性改变,进而改变主旋翼的产生的总推力。以上动作将引起发动机自动控制系统动作,增大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在此过程中,动作的机构可以简要概括为,左右偏航控制杆,一整套传动机构和KAU-140-01联合控制单元。
联合控制单元虽然被整合到控制系统中,但是它的基本布局和作用都是相对独立的。作用在偏航控制杆上的力和偏航杠杆上的力,以及这两个力的比例,都是由弹簧承载系统来平衡的。
米-26服役历程
目前为止,由罗斯托夫厂生产的米-26有300架左右,其中大部分是为苏联国防部、政府、克格勃边防部队制造的。
军方最早使用米-26的单位是驻扎在托尔若克市的344试训中心。最初交付的一架米-26在一次由于主旋翼中的一个桨叶发生故障而坠毁,该机组由344试训中心主任阿尼希莫夫将军率领,不幸的是他在这起事故中牺牲了。这起事故之后,该单位在之后的测试过程中又陆续发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没有发生事故。
直到1988年,米里设计局和罗斯托夫厂才陆续解决了机身结构强度等问题,也就是说当苏联空军的相关单位开始列装首批米-26的时候,米-26尚不完善。1983年的时候,一个首批装备米-26的飞行小队被加强给隶属于边防部队管辖的第四独立飞行团,该部驻扎在塔吉克斯坦首府杜尚别。同年,驻扎在白俄罗斯共和国的陆航团也装备了首批米-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