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事科技>>正文

邓小平丰功:重视航空工业 决策歼-10战机发展

来源:中国航空报责任编辑:毛志文2014-08-23 15:54

2014年8月22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爱戴的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纪念这位世纪伟人,深切缅怀他对航空工业的关怀与支持,以表达我们航空人发自内心地对他的爱戴、敬仰和思念之情。邓小平同志与日月同辉,与人民同在,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高度重视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参与并亲自作出了我国航空工业创建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包括著名的歼10飞机的决策,多次听取航空工业领导的汇报,多次视察航空工业的企事业单位,对航空工业改革发展作出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指示。认真回顾他对航空工业所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深感邓小平同志思想的深邃,深感邓小平理论的博大精深,深感邓小平理论对我国航空工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

一、航空工业应放在优先位置发展

邓小平同志一直高度重视航空工业的发展。他高瞻远瞩,明确提出要优先和大力发展航空工业。1955年12月5日,他在观看我国装配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首飞后提出:“为了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我们就要有自己的航空工业,而且是现代化的航空工业。”1974年后他两次主持中央工作,极为关注航空工业的发展,反复强调航空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979年1月18日,他在听取三机部领导同志汇报时说:“不管如何,今后作战,空军是第一,陆海空军,空军要放在第一位,否则什么仗都打不起来。我倾向把投资放在航空工业和发展空军上,要取得制空权。”之后他再一次强调“如果我们能有一定数量的更高级的飞机,那我们国家的形势就不一样了。”1977年11月1日,邓小平指出“装备要有战略方针,比如讲,空军装备、海军的装备,哪个在先头?我看首先是空军的装备。陆军没有空军掩护怎么行?海军没有空军掩护也不行。” 1980年10月15日,邓小平又进一步强调:“装备也有个轻急缓重,搞什么?在我脑子里,恐怕还是空军。现代战争,比如两伊战争里边,首先是消耗空军。”“如果我们能有一定数量的更高级的飞机,那我们国家的形势就不一样了。”为此,在我国财政很不宽裕的情况下,他亲自作出了一系列发展新型航空装备的重大决策,包括“太行”发动机和歼10飞机。从世界上近几次战争来看,空中力量已经在战争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从未来战争看,航空力量的作用会更加突出。邓小平同志远见卓识,早就认识到这一点,这对进一步加大加快航空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航空工业表现特别明显

当代航空工业是一个高投入的高技术产业,科技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正是深刻洞察这一趋势,邓小平同志对航空科技给予了特殊关注。他那句著名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在针对航空工业作出重要指示时提出来的。1978年4月4日,他说:“科研就是巨大的生产力,这在航空工业表现特别明显。”之后他再一次强调:“加强科学研究,这是总的趋势,不仅是航空工业。不搞科研,我们就根本不可能有现代化。”他还较早地提出航空工业要采取技术合作的新形式,打开这个门,引进那些缺门技术。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航空人才建设。1978年4月4日,在召集海军、三机部开会时,他反复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他强调说“问题在于发现人才,在于人才使用要得当。”1978年6月26日,在听取三机部、空军领导同志汇报时,当他得知航空工业科技人才短缺时,他着急地说:“现在你们还不着手培养技术干部、技术工人就来不及了”,“航空学院又是科研机构,招生要翻一番”。他指出“把数学竞赛好的选3000人,拿一部分给航空”。“要选拔一些尖端技术人才,要敢于破格,不拘一格选人才。”他要求大力办好3所航空学院,抓紧筹建新的航空学院。今天,我们航空工业一大批科研管理骨干,都是在邓小平同志作出这个重要指示的背景下,参加高考、投身航空工业的!

从1977年到1981年,邓小平同志相继对航空科技工作做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包括航空科研发展要一步一步走台阶,科技工作要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等。自1999年以来,中国航空工业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实现了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当前同台竞技的历史转变。这种重大的历史性转变,与我们遵照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高度重视航空科技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做好航空科技贮备等直接相关。今后我们应坚定不移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坚定不移地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

三、航空工业要形成完整的体系

邓小平同志对航空工业的体系发展特别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1977年8月23日,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指出“研究与生产是丝毫不能分离的”。1979年1月18日,邓小平在听取三机部领导同志汇报时指出:“根据国外考察的经验,根据我们国家实际发展情况,产品设计机构、产品设计所要同工厂统一起来。”他又进一步指出,对于基础性研究所,如风洞等研究所不要合并。1977年10月4日,他专门对航空工业做出了指示,他指出“从长远看,科研要走在生产前面。”目前科研走在生产前面这一点,不仅航空工业,在全国都落实得很好。但是,科研与生产脱节问题,一直是我国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始终阻碍着我国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发挥。究其原因,重要原因之一是体制机制问题,如国家主管科研生产的部门多头,将科研和生产单位人为划分事业和企业,使得科研生产结合似乎有一道屏障。

1978年6月26日,当航空工业部领导汇报要建立航空生产体系时,邓小平指出:“把飞机上的电子工业交给三机部。” 1979年1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三机部负责同志汇报时,进一步指出“机载设备、飞机上的电子、雷达、火力控制系统,你们要自己搞,这个方针对。搞飞机不搞电子、雷达是不行的,没有好的电子火控系统,飞机等于没用。”

关于航空制造与维修关系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也高度重视。1975年4月14日,他在听取国防工业汇报时,明确指出“制造和维修的关系,必须妥善解决。现在不是按照常规的解决办法,常规的办法是生产好多飞机,要有相应零备件,容易损坏的零备件要有个比例”。他指出,零备件任务必须列入五年计划,能力不够,宁可少造飞机。1979年9月,在讨论航空工业某项目引进的时候,当有人谈到航空维修时,他明确指出“使用单位搞小修,大修、中修一定要在生产厂组织。今后不论是军用的,民用的厂,都要包修。国外也是如此。这样既可节省又可以使工厂提高质量。以后计算生产能力,比如设计生产能力是100架,相应地要有百分之几十的修理任务。”“计算生产能力,不管哪一个部门,都要考虑修配能力。工厂一定要承担中修、大修任务。以后凡是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要有相应的修理能力,要有一个比例”。

近几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科研院所改制,不断适应新情况变革机制,加速科研与生产的结合,积极开展航空维修服务业,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还要继续按照邓小平理论,从上到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