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潮推着跑,越跑越心慌”
■解放军报记者 王社兴
走出教学楼,已是后半夜。往北走是单身宿舍楼,再往北就是家属院。
从晚饭后上楼,到凌晨一点多下楼。连续忙了5个多小时,某旅教导大队大队长魏玮有点累,步速比平时慢,身形也有点晃。
魏玮来到教导大队任职,转眼已经一年多了。来到这里后的忙碌是他没有想到的。正常教学、保障比武、拓展任务……各个层次各个方向的培训集训纷至沓来。重难点课目研究、战例分析、评教评学、授课准备……把他的时间占得满满当当。魏玮觉得“自己这个陀螺在不断加速”。
忙碌的不仅仅是魏玮,整个教导大队都在忙。战役参谋集训保障、旅后勤装备比武、集团军预任参谋集训……有时,会有好几个培训集训同时展开,魏玮和战友们必须“马力全开”才能统筹兼顾。有的教员甚至一年中有10个月都在外执行教学保障任务。
这种情形与魏玮以前的想法相去甚远。那时,他觉得来教导队工作就是“小菜一碟”,因为他自认为能力还算可以。任现职之前,魏玮已经在基层部队干了6年,在集团军机关锻炼了几年。期间,他还随部队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险象环生的处境中,他觉得自己抗压能力、应变能力都有很大提升。但他现在不这样想了。
部队在转型,能力在重塑,一切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在基层。作为基层部队的“随营军校”,教导队的发展恰恰赶上了改革强军的潮头。
当改革大潮一浪高过一浪汹涌而来的时候,沙滩上的每一块礁石都必须迎接大浪的冲刷与洗礼。魏玮也不例外。
到了这个岗位,他突然觉得有太多的短板需要补齐,有太多的困惑需要求解,有太多的空白需要填充。“被大潮推着跑,越跑越心慌。”他说。
被大潮推着跑的不只是魏玮,他所在的教导队几乎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在魏玮的印象里,晚上找到教员很容易,大家基本上都在备课教室,“很多人的灯比我的灯熄得还晚。”
“推背感强烈。”这是魏玮对目前工作状态的比喻。他说,就像乘坐飞机起飞时那种感觉,有点心慌,有点刺激,但你知道这是为了向前、向上。
以解决问题撬动战斗力生成
■田伟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不断解决问题,才能推动时代的发展进步。抓好当前的教导队建设,必须紧紧扭住其存在的问题,以解决问题撬动战斗力的生成。
今天,教导队的职能使命有了新的拓展。教导队原来的目标任务、能力指标、制度机制等,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与部队当下需求不相符合的新问题。如何让教导队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如何使“随营军校”重新与部队实际需要“无缝衔接”,很重要的一点是下功夫解决好教导队在规划理念、建设标准、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没有思想观念的更新解放,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转型重塑。调整改革后,部队转型发展迫切要求快速刷新对教导队职能使命的认识,克服守旧观念、守常思维、守成思想,尽快形成与新编制体制相适应的建设理念、运行机制。
对军队建设来说,战斗力标准是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教导队要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也必须一切向战斗力聚焦。作为部队的“随营军校”,教导队只有始终聚焦制约部队战斗力提升的矛盾和问题,才能确保方向把正、力量用准。只有紧贴实战搞好调查研究,才能真正把影响部队战斗力提升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找出来,把属于教导队职责范围内的“短板”补长,从而牵引部队战斗力提升。
在自身建设方面,教导队要实现转型,同样必须解决好教学体系建设、师资力量配备、培训考核机制等一系列问题。既要厘清各部队的任职岗位需求,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也要构建完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确保岗位人员知识及时更新。这样,才能不断拓宽教导队培训职能、提升教育质效。
当前,教导队的转型重塑已提上日程。面对以前没有出现过的新矛盾、新难题,教导队要大胆尝试、不断创新,用开创性的方法和举措来解决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着眼“为战、研战、教战”,突出教学训练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创新,推动教学、训练、作战等研究,让教导队真正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重任。
版式设计:梁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