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桥浮渡丨看“变形金刚”如何跨越江河天堑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强天林 王海源责任编辑:王俊
2018-08-03 03:01

7月20日,“开阔水域”备赛阶段,俄方向我军参赛队演示连级门桥渡送加强坦克排。虞平 摄

军民融合

探索发展成体系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历来是兵家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幅员辽阔,江河纵横,既给军队行动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也给舟桥装备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一直以来,我军对舟桥器材的探索研究十分重视。

解放战争中,我军曾用百式舟桥器材、折叠舟以及浮囊架设浮桥,或者使用圆木油桶等简易器材架桥,保障部队渡河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曾在长甸使用百式舟桥器材架设浮桥,保障广大官兵横跨鸭绿江入朝作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舟桥装备主要依靠引进苏联的舟桥器材。1962年,我国成功仿制出62式舟桥,这是我军舟桥部队装备的第一代制式渡河器材。这类舟桥通行能力大,但作业耗费人力物力,目标大,容易被打击,因此一般在夜间进行架设保障通行,到拂晓撤收。此后,我军又制造出79式带式舟桥,该装备采用四折式设计,入水后能够自行展开,不仅结构简单作业方便,还不需要构筑码头,大大加快了作业速度,提高了保障能力。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在舟桥装备研制方面取得突破,自行研制出新一代重型舟桥装备,主要用于保障重型装备通过江河障碍,并在一系列演习任务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新一代重型舟桥装备机械化程度高,其门桥的卸载依托液压传动,结构采取箱体式,完全不需要人工架设笨重的桁架和桥板,既安全又省力,效率成倍提高;采用模块化配置,结构随时可变,一节门桥接上装有动力装置的尾舟就可用作漕渡,而将门桥连接起来即可架设浮桥,能够有效保障坦克、装甲车、火炮等重型武器装备跨越大江大河的障碍,是名副其实的水上“变形金刚”。

“5·12”汶川大地震后,通往灾区的桥梁道路严重损坏,救援工作迟滞难以展开。紧急关头,原成都军区某工兵团利用重型舟桥进行漕渡,将一批批救灾物资和机械设备运入灾区,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总体设计和技战术性能上来讲,我军新一代重型舟桥已经能够和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的舟桥装备相媲美,目前已经成为我军舟桥部队的主战装备。

科技助力

“变形金刚”换新颜

战后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充分向人们展示了高科技武器的强大威力,也显示出舟桥装备举足轻重的地位。放眼各国军队,无不在渡河工程保障上下足了功夫。比如,在高流速的江河上,美军、俄军可架设承载能力达70-120吨的浮桥或漕渡门桥。

舟桥装备因为自身的体积和重量较大,在作业时需要人员的密切协同,作业时间较长,这往往会对抢占战场先机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如何提升舟桥装备的机械化程度、自主化程度、抗损性能、架设和撤收速度,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大量应用,使得舟桥装备的技战术性能得到了全面提高,渡河保障能力成倍提升,让水上“变形金刚”变得更快更强。

随着金属材料向高强度低合金钢、铝钛合金结构钢和复合钢材料发展,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塑料、胶结剂等工程化学材料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工程材料。这些材料运用在舟桥装备上,将大大提升承载能力和抗毁伤能力。如德国FSB2000、法国F1等带式舟桥均采用了轻质铝合金材料,不仅重量轻、耐腐蚀、便于维护,而且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目前,在现代舟桥装备中,自行舟桥成为各国军队“新宠”。新型自行舟桥一改车尾在前的传统设计理念,采用车头在前的方向行驶,大大提高了陆上和水面的行驶速度。英国与德国联合研制的M3自行舟桥,多辆并联可以架设横跨江河湖泊等障碍。在遭遇敌方袭击时,自行舟桥还能迅速分解、疏散或在水面上快速转移,具有很强的战场生存能力。我国也在主战坦克底盘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履带式重型自行舟桥,并在2015年的“开阔水域”比赛中首次公开亮相。

下一阶段,提高舟桥装备维修和补充效率,提升快速反应和持续作战能力,就必须加强装备的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研究,从而全面提升总体保障能力。同时,各国还在不断提高装备的数字化程度,在舟桥装备上配备数字化采集、通信与接收设备,随时随地进行战场信息的分析处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