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团军到班:八路军各级部队编制,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徐平责任编辑:王俊
2017-10-17 00:24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团一级编制最为复杂,有主力团、基干团、地方团,有大团、小团,有甲种团、乙种团、丙种团等区分。

八路军改编之初,3个师下辖6个旅,每旅辖2团,全师共12个标准团。另外,每个师还有1个独立团或教导团。杨得志、李天佑、杨成武、宋时轮、陈锡联等青年才俊就是八路军第一批团长。当时除了宋时轮30岁,其他人只有20多岁,称得上“白袍小将”。时任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的陈锡联在回忆录中提到:第七六九团编3个营。每个步兵营有4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团直属队有迫击炮连、特务连和通信排。全团计2900余人。

以后,队伍不断扩充,增编了不少团,但有些团人员、武器都不齐全,和标准团没法比。《陈锡联回忆录》中提到,1938年1月成立的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独立团只有1200余人。而八路军最初的标准团,人数大体始终保持在3000上下甚至更多。1938年4月,反晋东南根据地九路围攻战斗后的第二天,朱德总司令路过三八六旅七七一团,问团长徐深吉该团现在有多少人?徐团长报告说有3853人。

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

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陈锡联作战前动员

到1940年百团大战时,整个八路军部队已经达到170多个团。但人数多少不等,少则千把人,多则两三千人。据《八路军第一纵队关于第三期整训计划致各支队、各军分区并报中央军委等电》(1940年1月24日),当时要求整训补充后,部队要达到主力团2500~3000人,普通团1500人。

1942年,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八路军各部队进行精简整编,出现了甲、乙、丙3种团制。甲种团为3营9连制;乙种团为2营6连制;丙种团为5(4)连制。甲种团也被称为大团,丙种团称为小团,是当时两种常见编制,乙种团介于二者之间。有些战略区部队只有大团和小团两种编制。

大团,是主力部队满编的标准团,人数在两千以上。据山东军区《关于调整部队编制等致中央军委、八路军总指挥部电》(1943年3月1日),提到团的编制:辖3个营,每营534人;团直辖司、政、供、卫及特务连456人。全团共2053人。

小团,取消了营一级建制,团直接辖连,规模缩小,机动灵活,以适应游击战争。小团一般为5个连,也有4个甚至3个连的。据聂荣臻等《关于晋察冀军区北岳部队精简整编致中央军委、八路军总指挥部电》(1943年3月17日),小团的编制为:5个步兵连,1个侦察连,1个特务连,全团1180人。在1943年1~3月晋察冀军区第3次精简整编中,全军区的大团一律缩编为由4至5个步兵连和特务连、侦察连组成的小团。

1945年8月,为适应大反攻需要,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八路军各部队将小团扩编充实为标准团,恢复了营一级建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