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国防动员体制

以色列国土面积非常有限,人口也只有700多万,战争人口是其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因此为了贯彻以色列国家安全战略,以色列建立了严密的国防动员体制。
“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 由于国小人少,平时无力保持庞大的常备军,因此在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就创立了“全民皆兵,迅速动员”的国防体制,实行独特的志愿服役、义务兵役与预备役三结合制度。一方面保持精干的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现役和预备役正规部队,另一方面也注重培养全民的战争动员意识和军事常识,特别重视把战争动员体制作为国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进行了重点建设。
以色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适龄青年应征入伍的比例远远高于世界上的其它国家,通常男子入伍的比率高达85%~90%,女子也有50%以上。以色列兵役法规定:凡年满18~29周岁的男性公民、18~24周岁的女性公民,无特殊情况,都要应征服现役。其中男子的服役期为3年,女子的服役期为2年。
除了建设一支短小精悍的常备军以外,以色列还保留了一支强大的预备役部队,并成为以色列军队的主体。以色列预备役部队在数量上远远超过现役部队,而且服役时间长。目前,以色列预备役兵力共有43万人,是现役兵力的2.5倍,约占总兵力的2/3。预备役的来源主要有两类,一是退出现役人员,这类人员是预备役的主体;另一类是超过服现役年龄的公民,这类人在适龄期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应征入伍服现役,但根据兵役法的规定,应服预备役。预备役人员每年都要征召服役,接受军训,一级预备役人员每年集训42天,二级预备役人员每年集训26天。以色列国防总参谋部官员曾说,每个以色列的公民都是军人,只不过每年有11个月在休假。此外,以军还非常重视预备役军人的质量,训练的目的是要求预备军上战场后有和正规军一样的战斗力,因此以色列设立多处装甲兵、炮兵等训练中心供预备役军人训练,还有各种模拟训练设施。
以色列把参军服兵役作为每个以色列公民的神圣职责,并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色列规定,入伍后的所有新兵都要分别到马萨达遗址和“哭墙”宣誓,“精忠报国”。以色列军队还经常组织现役军人在国内旅行,熟悉各地情况,观览名胜古迹,参观博物馆和经济中心等,告诉他们,这个美好的家园、这些伟大的成就都要靠军人来保卫,以增强军人的义务感和使命感。正因为将爱国主义教育法律化、制度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才铸就了以色列国民爱军尚武的精神,打造了这个“常胜王国”的军事力量。
高效的国防动员领导体制 以色列在战争中的动员机制十分高效快速,在军队和地方都设有动员机构,以保证平时和战时的高效动员。以色列将全国划分为14个动员区,建立了就地征召、就地储备、就地动员的机制。公民在所在区应征服现役,退役后编入该区预备役,战时编入原服役部队,从事原专业。每支预备役部队的编组都很固定,人员相对稳定。对预备役人员的管理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和规范化,动员时每个人到何地集中、到何部报到,都有明确的规定。各种地方交通工具平时也登记在案,动员时立即纳入军队后勤系统,到指定地点待命。战时,利用各种通信手段发布征召令。除以色列外,全世界还分布着近800万犹太人。为了能够迅速动员组织犹太人回国参战,以色列国防军还宣布,要在全球设兵站,首批的9个兵站涵盖四大洲,分别设在纽约、洛杉矶、巴黎、伦敦、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曼谷、孟买和约翰内斯堡。在以色列看来,“举国皆兵”不仅是量的要求,还有质的规定。为此,以色列还先后制定了《预备役储备计划》和《预备役动员法》,因此其战争动员不仅速度快,而且能迅速形成战斗力,其动员的一级预备役部队的战斗力不亚于现役部队。
高效的国防动员体制确保了以色列在国家危机时刻保持强大的战斗力。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以色列常备军遭到惨败,8个装甲旅和1个步兵旅大部被歼。面对危局,以色列立即发布动员令,不到20小时,部分预备役部队就开赴前线投入战斗。48小时后,全国就动员了30万预备役人员,约占当时总人口的7.9%,使以军兵力由11万人迅速增加到40余万人,为以色列转败为胜奠定了雄厚的兵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