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争与和平,中国女兵从未远去

抗战爆发后,许多女学生等知识女青年来到延安加入八路军,其中不少人在经过培训后前往敌占区搜集情报,做出了突出贡献。根据地及后来解放区的许多妇女也踊跃参军,负责后勤保障或是参加战斗。(资料图)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从解放一切被压迫人民的立场出发,将妇女解放与民族独立和阶级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90年前的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标志着人民军队的正式诞生,参加了南昌起义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的胡毓秀、杨庆兰、陈兆森等30多名女兵,成为人民军队中的第一批女兵。从此,她们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用自己的鲜血乃至生命在祖国大地上书写着传奇,彪炳史册。
她们从硝烟中走来
战争是残酷的 ,女性是战争的主要受害者;但战争却有可能为参战妇女走出传统性别角色打开通路。对于20世纪的中国妇女来说,女性的解放和民族的解放是统一的,革命本身成为女性解放的第一标志,女性解放也在很大程度上要经过革命战争来实现。在“妇女革命”和“民族革命”的双重“战争”中,女性将民族利益置于最高位置,在为民族解放做出巨大牺牲时,也开启了自身解放的种种可能。
组建独立的女子作战部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强调妇女解放时的创举。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中的女兵不仅直接参战、直面敌人,甚至还担负了掩护大部队撤退的重任。红军时期出现了独立的女兵班、排、连、营、团、师建制和有相应职务的女军官,人数最多达到近万名。1930年,中共琼崖特委和琼崖红军第二独立师组建的女子特务连是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正规妇女武装,由120名女青年组成,归红三团建制,辖三个排,连长庞琼花、指导员王时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红色娘子军”。1933年3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组建了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共300余人,下辖三个连。1935年2月,扩编为妇女独立师,下辖两个团,师长张琴秋通晓五国文字,年仅31岁。红四军的女性因参加战斗,人数减少幅度较大。其中1936年2月在翻越党岭雪山的时候减员最多,妇女独立师仅剩下1000多人,不得不恢复独立团的建制。1936年10月,又改编为妇女抗日先锋团,随西路军渡黄河西征。在河西走廊血战100天之后,1300多名女战士最后只剩下不到300人活着返回陕北。尽管西征女战士大多浴血祁连山下,但她们的光辉业绩和不朽形象却永留军队史册。
除了独立的女子作战部队外,女军人还分布在各部队的工兵营、新剧团、粮食局、被服厂、军医院、运输队、宣传队,担负通讯、医护、后勤保障、政治宣传等多种任务。1931年1月,红军有了第一个无线电台通讯班,12名学员中的3名女兵成为人民军队第一批无线电专业技术女兵。同年,在中央苏区江西瑞金,第一所红军艺术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诞生;红军第一个剧团——八一剧团成立。创始人是被称为“赤色跳舞明星”的李伯钊与她的留苏同学、黄埔军校女生危拱之。她们先后培养了1000多名学员,为红军训练了60多个剧团,用红色文艺唤醒民众、鼓舞士气。
长征时期,女军人由单纯做革命斗争准备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到参与军事斗争中的思想宣传和战场救护工作,由临时奉命参加阻击战斗到与男军人一样独立担负任务投身于血与火的战场,都出色地完成了各级赋予的任务。抗战时期,成建制的八路军学兵队女生区队、新四军第8队、抗日军政大学女生大队相继出现,她们中有步兵、骑兵、侦察兵、通信兵、机枪手、报务员、医务兵等多种专业。正如项英在《我们的女战士》一文中讲的:“我们的女同志,在生活上,她们完全军队化了,同部队的战士一样,都受过了政治教育和军事锻炼。我们全部工作人员,都要下操,上军事课,学习野外战斗动作,女同志照样参加,在这方面,女同志与男同志没有什么区别。多数女同志已能了解初步的军事基本知识与动作,会使用步枪,目前,她们除工作外,正继续学习军事的一切必要技能与知识。”
1937年1月,抗大设立女生队,招收学员59人,金维映任队长。1938年11月抗大单独成立女生大队,共600多人,张琴秋任大队长。贺子珍、康克清、李坚贞、陶焕荣、林月琴、汪荣华、陈慕华、齐心等都曾在抗大学习过,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她们迅速成长为能文能武的军政干部。
1949年2月,第二野战军女子大学成立,刘伯承任校长兼政委。女大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正式编制,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妇女干部。后来,有一半以上的女大毕业学员担任了各级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有的还成为各方面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