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归来再出发
连日来,军博举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门口总是排满了长队。展厅里,著名画家孙立新的油画《我们一定会回来》,感染了许多参观者。1934年10月,阴沉的天空下,红军与苏区群众在于都河畔依依惜别,“深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早归乡”。画的虽是离别,题眼却是“回来”,充分表达了红军对革命充满胜利的信心。
离别,是为了更好地回来。1946年11月,南京梅园新村,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谈判破裂。返回延安之际,周恩来主持召开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信心满满:“南京,我们是一定要回来的。”代表团成员李维汉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谈判失败了,但我党满载人心而归。”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相距长征出发15年,而相隔国共南京谈判仅仅3年,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人率领这支英勇顽强的人民军队,以胜利者的姿态回来了。
这种归来,源自我们必胜的信念。红军官兵明知路途遥远,却万死不辞、前仆后继,就在于他们坚信:有了党的正确领导,人民军队战无不胜;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革命队伍必定胜利归来。一位从长征中过来的老红军回忆说:“饿得摇摇晃晃,连抬腿的力气都没有。可一旦爬起来,就向前走,向着党中央的方向走、向着胜利的方向走!”两万五千里征途,道远且阻,“红军都是钢铁汉”,表现出了伟大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索尔兹伯里在《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里无限感慨:“人类有四大史诗,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他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
最近,话剧《从湘江到遵义》在京热演。剧情结尾,牺牲的红军返回人间,站在舞台上对用他们生命换来的今天连声发问:“我们为之奋斗的梦想实现了吗?还有人愿意为信仰付出一切吗……”观众席里,含泪的掌声经久不息,激荡起继续前进的誓言:踏着先行者的足迹和历史的辙印,需要我们重回原点忆初心,胜利归来再出发。
(《解放军报》2016年10月19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