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亲友来信请求办事,毛泽东回复“人们会说话的”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丁晓平责任编辑:张硕
2016-06-28 03:02

1954年4月29日,毛泽东致信湘乡县石城乡党支部和乡政府,明确表示了他对外婆家亲戚的态度。他说:“我的亲戚唐家圫文家,过去几年常有人来北京看我。回去之后,有些人骄傲起来,不大服政府管,这是不对的。文家任何人,都要同乡里众人一样,服从党与政府的领导,勤耕守法,不应特殊。请你们不要因为文家是我的亲戚,觉得不好放手管理。我的态度是:第一、因为他们是劳动人民,又是我的亲戚,我是爱他们的。第二、因为我爱他们,我就希望他们进步,勤耕守法,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完全和众人一样,不能有任何特殊。如有落后行为,应受批评,不应因为他们是我的亲戚就不批评他们的缺点错误……我相信,只要我和你们都采取正确的态度,只要他们不固执成见,他们的缺点错误是可以改正,并会进步的。”

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致信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和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三书记邓子恢,说:“据说长沙地委和湘潭县委现正在进行在我的家乡为我建筑一所房屋,并修一条公路通我的家乡。如果属实,请令他们立即停止,一概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响。是为至要。”

在韶山,在这个春天的夜晚,我逐字逐句地阅读毛泽东致韶山亲友的书信,表面的平静难以掩饰自己内心的翻江倒海——伟人从历史的深处,带着大气宽厚的微笑悄然向我走来。正是在这样的阅读中,我找到了一个问题的答案——今天,为什么还有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自发地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来,排队长达两个小时参观毛泽东的故居,虔诚地向毛泽东铜像鞠躬、敬献鲜花,几乎天天如此。

从公开的文献来看,1949年11月14日至1958年9月10日的近10年间,毛泽东共计给韶山的93位亲友写过87封回信。每每回复韶山来信,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大都是集中在某一天完成。譬如,1949年11月28日,他给表兄文南松、塾师毛宇居、堂弟毛泽荣等4人写了回信;1950年5月12日,他就给弟媳周文楠、邻居毛爱桂等7人写了回信。毛泽东的回信,长则一二百字,短则只有一行十来个字。他坦诚地向家乡亲友一再声明:“我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席,不是韶山毛家的主席,家乡亲友要勤耕守法,好自为之。”凡会见来北京的亲友,他总要强调他的3条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

1959年6月,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韶山。32年一别,32年重逢,人生能有几个32年呢?白天,他与村干部座谈,参拜父母墓地,访问邻里故居,视察学校宗祠,赤身下水库游泳,宴请烈属亲朋,天南海北,谈笑风生。在人民群众中间,他抽着纸烟,打着赤脚,打成一片,真的是回到了家里,没有了距离。

回家了。这一夜,毛泽东住在韶山宾馆一号楼,一会儿在卧室踱步,一会儿躺下沉思,一会儿凭窗凝视,通宵未眠,诗兴勃发,提笔写下了《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在毛泽东的乡情世界里,他始终在公权与私利、亲友利益与人民利益的问题上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毛泽东重视每一封韶山来信,更重视“人们会说话的”。他深知“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法治时代靠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但总有人盯着法律的空子谋自己的私利。

“人们会说话的。”毛泽东一句朴实的批语,不仅赢得了家乡亲友的理解,也给今天的党员干部许多启示——要敬畏人民的心声,谨慎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否则,人民会说话的!

第一次来韶山,在这个春天的夜晚,我还发现了一个秘密——自从毛泽东1959年回故乡后,韶山的亲友们从此不再给他添麻烦,他再也没有收到求他办事、说情的韶山来信……

(标题书法:张维忠)

(《解放军报》2016年06月28日 11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