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2月,王立平入伍后,开始在步兵连队当战士。日复一日地摸爬滚打,射击、投弹、障碍、5公里越野……使他的军事技能、毅力意志都得到磨炼与提高,同时也使他萌生了通过绘画反映军营生活的念头。一个偶然的机会,团政治处领导发现这个小伙子独特的艺术才能,就把他调到团机关宣传股,既当电影放映员,又兼做美术摄影报道骨干。

"/>
登录 注册

军旅文化>>正文

《寻梦高原》
——油画家王立平的高原情

来源:解放军报责任编辑:王春艳2015-03-11 15:01

我与油画家王立平相识,始于编辑出版他的大型画册《寻梦高原》。凡是看过王立平西藏题材油画作品的人,无不被其人物刻画得细腻、主题表现得深邃以及创意的独特而震撼。与他面对面地交谈,才得知其艺术跋涉之路浸透了艰辛与汗水。

1970年12月,王立平入伍后,开始在步兵连队当战士。日复一日地摸爬滚打,射击、投弹、障碍、5公里越野……使他的军事技能、毅力意志都得到磨炼与提高,同时也使他萌生了通过绘画反映军营生活的念头。一个偶然的机会,团政治处领导发现这个小伙子独特的艺术才能,就把他调到团机关宣传股,既当电影放映员,又兼做美术摄影报道骨干。

随着工作任务的转换,特别是火热军营浓厚的文化氛围,不断激发他的创作欲望。1979年的边境作战,使王立平不仅亲身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而且深深地被部队涌现出的战斗英雄们不怕流血牺牲的壮举所感染。他连续两个多月时间废寝忘食地画出了自己的油画处女作——《坚守》。这幅作品以本部队战斗英雄为原型,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军人为了国家利益英勇善战、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1983年转业后,王立平被分配到中央芭蕾舞团,负责该团剧场绘画宣传工作。席卷祖国大地的改革大潮,很快又将他推向新的人生航道。近20年时间,他开过画廊,从事过广告影视行业……但内心深处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一个冬夜,他不经意间翻开了多年前的画稿及写生册页,那一幕幕赴藏区采风的往事在眼前逐渐清晰起来,空白的画布上仿佛涌动着藏袍的悉悉声和悠悠的牧羊曲,这不正是自己青年时代的艺术梦想吗?他重燃起再拾画笔的信念,收拾好行囊,再次踏上了寻梦的旅程。

综观收入《寻梦高原》的油画作品,在创作手法上集百家之长,内容上大多为西藏高原的风光及人物特写。用他自己的话讲,青藏高原的神山圣水,茫茫藏区的寺院、帐篷、草地、牛羊……都是他创作的不竭源泉,特别是他从心底感受到的那种神秘雪域的自然美,能够净化心灵,让人充满力量。他的油画既有细致逼真的写实,又有超然和谐的情愫,自然与万物、人与大地天衣无缝地交融在一起,使人们不由得对他的高原情结产生同感。《窗》是王立平在青海省白玉寺写生时,有感而发创作的一幅作品。当时,他在一位藏文翻译的介绍下结识了藏族小男孩索朗。在索朗和另外一位老阿妈的热情款待下,王立平一边喝着热奶茶,一边从藏族老阿妈、小索朗依偎在小屋灶炉旁,平静、安详地凝视窗外的神态中,陡然间迸发了蕴含内心深处的创作灵感。回到北京后,他一头扎进油画《窗》的创作。通过这幅布局并不复杂的画作,在描绘简陋的炊具、装牛粪的铁桶、落满柴草的毡毯以及小索朗凝视窗外若有所思的神态中,深刻表现了他们的淳朴厚重和虔诚期盼。

“油画创作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式,要打造一幅刻骨铭心的经典之作,不仅要遵循艺术本身的规律,而且必须下苦功夫,要耐得住寂寞,尤其是不能急功近利。”王立平如是说。

近年来,王立平在艺术创作上收获颇丰,作品先后入选中国当代写实油画展、西藏主题美术作品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展览并多次获奖。

如今已年过60岁、成就斐然的王立平,仍在艺术探求的道路上艰辛地攀登着。真诚地祝愿他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