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钓鱼台国宾馆当礼兵是什么体验?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陈传会 李 超责任编辑:吴昊
2016-01-26 11:16

续写国宾卫士的神圣使命

——武警北京总队六支队钓鱼台国宾馆礼兵班纪实

陈传会  李超

身着笔挺礼服,肩披金黄绶带,紧握钢枪,英姿飒爽,屹立国门之上。从1983年担负钓鱼台警卫和司礼任务起,他们圆满完成了600多位外国元首和2700多位重要外宾的司礼任务,并在1999年7月被武警总部授予的“国宾卫士班”荣誉称号,这一切都见证了他们始终如一的默默奉献。

他们,就是钓鱼台礼兵班的战士,身为武警北京总队六支队的普通一兵,“国宾卫士”是对他们最好的褒奖。33年来,礼兵班始终把“境界崇高,祖国第一,礼兵至上,奉献伟大”的礼兵精神放在首位,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光荣的传统也传了一代又一代。33年来,他们用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和对部队建设的一片赤诚,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践行着国宾卫士的崇高理想和神圣使命。

“我们的形象代表中国。”

钓鱼台东门哨兵担负着武警部队最高规格的警卫任务,走进位于东门的二十一中队,不大的营区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两行红色大字,“礼兵形象如生命,护好国门扬国威”,每一个字都铿锵有力,每一名战士都与国家威严紧紧联系在一起。“铁”的纪律挂在墙上,更铭刻在官兵心里,无论倾盆大雨、漫天飞雪,还是骄阳似火、寒风凛冽,一走上哨位,便如同岩上青松,伫立于磐石。

1984年4月,美国总统里根访华,下榻在钓鱼台国宾馆。宴会上,中方一位官员通过翻译询问总统此次访华的印象,这位第一次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稍加思索后说:“宽阔的大道令人称赞,热情的人民让人感动,但国宾馆的礼兵更让人难以忘怀”。在谈及中国礼兵时,里根总统的神情中渗透着严肃和钦佩。当总统车队驶出钓鱼台国宾馆准备离京时,里根总统摇下车窗,向哨兵做了一个潇洒的“OK”动作,并用不太流畅的汉语向哨兵说了声:“谢谢,再见!”。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1997年7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结束离开国宾馆时,他特意让司机放慢了车速,向礼兵战士回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在那一刻,两位美国元首相隔十多年不约而同地对礼兵战士的给予尊重和赞赏,全世界的目光都凝聚在那小小哨位上,这是战士们长年累月坚韧付出的回报。

原武警北京总队六支队支队长王九洲是钓鱼台礼兵班的第一任班长。在回忆当年上哨时,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外宾车队即将到达钓鱼台东门,一只马蜂偏偏在这时落在他的脖子上,为了国家的威严和部队的荣誉,他咬牙忍着剧痛,豆大的汗珠渗透了衣领,随着一声“敬礼”的口令,马蜂才被吓跑,这次“亲密接触”后,他的脖子上肿起了一个大疱。

2005年7月,举世瞩目的第四轮朝核“六方会谈”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带班员张元捷上哨后不久,一只小蜘蛛从树上掉在他的帽檐上。一班哨的功夫,蜘蛛竟在小张的帽檐和鼻子之间“编织”了一个不规则的网。小张在中外记者的闪光灯前憨憨一笑的那一幕,成了第四轮朝核“六方会谈”的一道独特风景,引来无数钦佩、羡慕的目光。

礼兵战士正是靠着这种意志和境界,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以他威武庄严的警姿展示着我们东方大国的文明风范和国宾卫士的风采。张元捷后来说:“当外国元首的车队经过钓鱼台的那一刻,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已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整个国家。在国人的眼中,我代表了武警部队;在外国人的眼中,我代表了中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