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海前哨还是保障基地?
在美国贯彻“亚太再平衡”战略、增强亚太兵力部署之际,在周边国家不断研发采购高科技武器装备的背景下,中国本土海空军基地应该向发达国家主要军事基地的建设标准看齐。然而海外基地的情况则有所不同:能够支撑高烈度作战的大型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建设之后,只有主力部队前往部署才能发挥基地作用。中国军队的“机械化”和“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任务仍未完成;军队结构也在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在远离本土的前哨和海外兴建大型作战基地并部署相应作战力量,会造成有限军事资源的分散,削弱中国军队在首要战区的作战能力。
从战略需求来看,当前中国在海外,尤其是第一岛链和亚太以外对军事力量的需求,不是高烈度战争,而是非战争军事行动,包括护航与撤侨、国际维和、自然灾害救援、交流、访问和联合训练、演习等。在装备性能和人员素质提升之后,遂行这类任务最大的挑战来源于后勤保障。短期的海外非战争军事行动,如舰艇出访、救灾物资的空运、联合军事演习等,可更多依靠出发前的国内保障、补给舰船的伴随保障,以及东道国临时提供的便利与支持。
不过,以上保障方式难以满足常态化的海上非战争军事行动的需求。自2008年12月中国海军展开亚丁湾护航行动以来,已经累计派遣20余批护航编队,每批护航编队从出发到完成护航任务,与下一批护航编队交接历时4个多月,依靠过路民用船只进行补给或者与亚丁湾周边国家协商靠港补给和休整,都属于临时性的安排,无法为长期任务提供可靠高效的保障。因此,中国在吉布提建立后勤保障设施,是为解决护航编队的后勤保障困难“量身定做”之举。
可见,军事基地既受到区位、资源、兵力对比等客观因素影响,也受到一国战略目标和需求等主观因素影响。观察中国海外军事设施,需要放在中国军事战略和国际战略形势的大背景中来考察。在南海前哨,中国所坚持“维权与维稳”并重的方针,既坚持维护主权,也重视地区的稳定和危机管控。同时,为了促进基于共同利益的国际合作,中国已经决定了南海岛礁设施的防御性军事功能,及其作为国际公共产品提供平台的属性。
“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海军战略,决定了中国在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时,主要采取非战争军事行动为特征的护航行动,并且重视国际合作的作用,这也确立了吉布提基地的后勤保障使命。
(作者李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