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拥军的支前模范廖乾卫:
凭祥市70多岁的拥军模范廖乾卫虽腿脚不便,却坚持把拥军当作一生的大事来做。他常说,军民情,不仅是鱼水情,更是家国情。
作为生产队长的廖乾卫,在一次执行边境作战支前任务中不幸负伤,失去一条腿。“当时就是解放军救了我,送我到部队医院,帮我装了假肢,让我重新站了起来。”廖乾卫说。
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廖乾卫的心始终与部队官兵贴在一起。逢年过节,他总要到部队走访慰问,土鸡、粽子、沙糕,自己有什么,他就往部队送什么。
拥军50多年,廖乾卫深深感到个人拥军力量十分渺小。为此,他不但带领一家人拥军,还发动边民拥军,为帮助部队解决实际困难,创建“凭祥市社会拥军小组”。
2017年,廖乾卫把自家客厅建成一个农家拥军“陈列馆”,墙面上,一张张照片、一面面锦旗、一份份荣誉,都是他满满的牵挂。
建功海疆的军舰“兵王”徐胜友:
今年4月12日,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隆重举行海上阅兵,作为汉中舰轮机班班长的徐胜友当时就站在方阵之中。
入伍25年,西沙、南沙和北部湾都留下徐胜友为祖国和人民镇守海疆的足迹,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二等奖。
徐胜友所在的轮机岗位是战舰的“心脏”,机舱内闷热潮湿、噪音震耳,但他一干就是25年,哪怕一点异常的抖动、一丝不正常的杂音,都难逃徐胜友的法眼。
2014年,汉中舰在南海某海域执行海上维权任务。6月的南海骄阳似火,甲板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在狭窄滚烫的舱底,待一会儿就汗如雨下,但徐胜友带领轮机班坚持24小时值守,时刻严阵以待,及时排除故障,成为机舱里的“定盘星”。
徐胜友不仅个人技术精湛,还是甘为人梯的好班长。他认为,一人有本事不算本事,要让全班的人都有本事,那才是真本事。他通过手把手教授轮机操作方法和维修经验,带出一茬茬专业技术过硬的轮机兵。
“战争没有预告没有彩排,能战方能止战,只有时刻准备打才能不挨打!”这是徐胜友常说的话。
扎根基层的专武干部曹天颖:
44岁的曹天颖是博白县龙潭镇武装部部长。脸庞黝黑,身材瘦削,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让他在队列中显得格外显眼。
已在平凡工作岗位上默默奋斗15个春秋的曹天颖,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最美基层武装部长”,他所带领的基层武装部被玉林市评为第一批“基层武装部正规化建设达标单位”。
完成好征兵任务,乡镇武装部是关键。曹天颖坚持一季征兵全年做、精细做、跟踪做,对镇里的适龄青年情况了然于心,每年征兵都保质保量完成,而且注重积极配合部队做好在役士兵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安心服役,建功军营。15年来,曹天颖为部队选送兵员153人,没有一例责任退兵,先后有12人提干、38人转改士官、21人立功。
这些年,曹天颖始终清白做人、清廉做事。“每年征兵,曹天颖只看征兵质量,不看关系情面。只要体检政审不过关,谁也过不了他那关。”一位镇干部如是说。
忠诚奉献的夫妻哨兵王言鑫、隋爱娜:
桂林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哨所地处大山深处,因位置偏僻、环境特殊,1995年经上级批准,由夫妻担任哨兵,至今历经9对夫妻哨兵,故又名“夫妻哨所”。23年来,这个“夫妻哨所”一直是仓库的一张名片。
2013年初,前一对夫妻哨兵要退伍了,经与妻子商量,王言鑫向组织提出申请,他说:“作为党员骨干,哪里条件最艰苦,哪里工作最需要,就应该到哪里去。”
通过组织严格考核,王言鑫带着妻子隋爱娜和刚满一岁的儿子,进驻大山深处的小哨所,一守就是2000多个日日夜夜。
妻子隋爱娜是山东烟台的一名白领,为跟随丈夫,放弃了工作。虽然已经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但是哨所的艰苦还是超出她的预期。哨所环境非常潮湿,历任哨兵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风湿性关节炎;夏天蚊虫特别多,还经常有毒蛇出没,但隋爱娜硬是坚持了下来。
“升旗!”王言鑫拉动旗杆上的绳索,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敬礼!”一家三口庄严地在哨所的旗杆下举起右手,开启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