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那群远征的人
■奕 辰
于都为县,位于赣南;贡江澹澹,穿城而过。
夜深人静,枕着贡江波浪入眠,我们仿佛依稀听到82年前的战马嘶鸣,恍然看到82年前的通明火把,隐约体会到当年十送红军的依依难舍。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共产党在湘赣边等地创立的红色政权如“星星之火”,赢得了穷苦大众的衷心拥护,渐成燎原之势。国民党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调兵百万“围剿”各革命根据地,重点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从1930年底开始,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指挥领导下,先后取得第一至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实行错误的指挥,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红军将士自此踏上万里征程。这是一段伟大历史的起点。这个起点,就是于都。
为什么是于都?以今天的视角推测,一是符合战略意图。渡过贡江(当时称之为于都河)向西,正是红军前进的战略方向。二是便于机动集中。于都到中央苏区的瑞金、兴国等地的距离相等,便于从四面八方集中到此。三是便于综合保障。于都人民对红军的感情深厚,无论人力物力,都能得到充分保障。今天,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以及长征渡口等一个个红色景观,都在诉说着长征与于都不可分割的联系。烈士纪念馆中灿若繁星的烈士英名,记录着这片红色土地为长征作出的巨大贡献。一位老人将自己的棺材板献出来给红军搭设浮桥等故事,至今还在当地流传……
以我一身褴褛,换来繁花似锦。82年前,当86000多名革命者渡河西进的时候,他们或许不曾想到,当年的浮桥如今已化为长征大桥、红军大桥、渡江大桥等一座座雄伟桥梁;当年的火把,已化作贡江两岸彻夜闪亮的灯火霓虹;当年积穷积弱的中国,已经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那年那月,那群远征的人,至今依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80年后,于都河畔,人潮如织。我相信,大家不仅在寻找着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更是在寻找着一种永恒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