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晓光,男,满族,辽宁省锦州市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5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8年8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中队长,安全飞行10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13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
一年前,张晓光的一句话让刘旺哭了。
那是“神九”乘组出征前在问天阁的壮行。张晓光对刘旺说:“‘历经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这样一句美妙的诗赋予你的内涵,此时此刻,你可能真正感受到了。祝贺你飞天梦圆,等着你凯旋!”
一年后,张晓光想把这句话送给自己。
为了飞天这一刻,他等待了15年。他说,他此刻的心情恰如彼时的刘旺:“那句诗,你只有经历过了,才会刻骨铭心。”
“你们谁也别争,这笔肯定是我的”
张晓光的少年生活正如他最喜欢的《平凡的世界》描述的那样,每天走10里路,带着咸菜和高粱米去上学。偶尔,母亲会悄悄在他饭盒里放一个鸡蛋。
他的励志故事是从一支“英雄”金笔开始的。
那年,他刚上初一,在乡里工作的父亲带回来一个奖品——一支上海产的“英雄”牌金笔。父亲举着那支笔,当着几个孩子的面说:“你们谁有出息,笔就归谁。”
那支“英雄”金笔对少年的诱惑如此之大,以至于排行老小的他脱口对哥哥和姐姐说:“你们谁也别争,这笔肯定是我的。”
说这番话的时候,这个常常在上学路上看着飞机拉烟出神的少年,不会想到,6年之后,自己会考上空军飞行学院,如愿以偿得到那支“英雄”金笔。
那天,全家人为他庆祝,父亲把笔交给他的时候落泪了。当晚,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失眠。1985年的这个夜晚注定成为张晓光最为难忘的记忆。
竞争的因子似乎始终流淌在他的人生中。赢得“英雄”金笔的张晓光很快发现,在他面前,更多的“英雄金笔”在等着自己摘取。
飞行学院竞争非常激烈。从入学到毕业,真正能够分到作战部队驾驶飞机的只有20%,80%都被淘汰了。一上飞机就被教员认定“这小子适合干这行”的张晓光,很早就开始放单飞了。1990年,他被分到战斗部队,成为一名歼七飞行员。
6年之后,机会再次来临,已是一级飞行员的张晓光参加了中国首批航天员的选拔。
就像我们今天知道的结果一样,1998年1月5日,张晓光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中的光荣一员。
多年以后,他用诗一般的语言讲述这个难忘时刻:“那一天,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面对着鲜红的党旗和国旗,我举起右拳宣誓航天员誓词的时候,心潮澎湃,航天员这三个字所赋予我的责任和力量是那样伟大……”
15年之后,他的坚持让他等来了人生的另一支“英雄金笔”——飞上太空。“这是我执著追求的梦想,我知道,我够得着这个梦想。”他说。
“生命因爱心而厚重,因努力而充盈”
尽管已看过这么多年,张晓光仍清晰地记着《平凡的世界》里的每一个细节。
“我有书里主人公孙少平的影子。”张晓光说,“他的成长,他的质朴,他的积极向上,特别是他身上蕴含的大爱,深深吸引着我。”
爱和努力,是他话语间洋溢的主题词。正如他最喜欢的这句格言:“生命因爱心而厚重,因努力而充盈。”
“直到初中毕业,我连县城都没出过。是飞行给了我观察这个世界的高度。”张晓光喜欢用“遨游祖国蓝天”这样的字眼来表达他对飞行的热爱:“特别是超低空飞行,在一个村庄、在一个城镇上空掠过,看那学校,看那操场,学生们一动不动,仰着头看你飞过这片天空,你的责任和自豪油然而生。”
在张晓光的表述里,这是最为浪漫的一幕:“那是一次夜航,月亮挂在我的左前方。那天是我爱人的生日,我就把飞机对着月亮来回飞了两三次。那个时候我就想,她就是我心中的月亮。”
很难想象,这幅画面至今仍然是他一个人的珍藏。记者好奇地问:“为什么不和爱人分享?”他幽默地说:“爱一个人是一辈子的行动。你叫一声老婆,叫一声太太,都是很容易的,但你叫一声老太婆,真的很难。”
“他是我们乘组的开心果。”“神十”乘组指令长聂海胜说。热心肠、有求必应、助人为乐……这是我们所采访到的航天员对张晓光的一致评价。训练之余,除了唱歌、下围棋,他最快乐的一件事是和大家一起分享他掌握的党史军史典故。
张晓光重情重义。仅举一例,2003年他专门回家乡找到同学刘英福。当年,要不是刘英福坚持要带他去锦州体检验飞,错过汽车的张晓光很可能就放弃了。“没有你,我当不上飞行员,更当不上航天员。兄弟你改变了我的人生。”那次聚会,他为表达感谢一口干了一大杯酒。
“追求完美的过程,就是弥补缺失的过程”
“我现在是临战状态。”张晓光指了指胸前的国旗图案说,“这是我们的任务装,此刻真正穿在我身上,特自豪、特完美。”
他目睹过一次次这样的完美时刻,将战友一批批送向太空。这一刻,终于属于他了。
为了这一刻的完美,他准备了那么多年,包括沮丧和流泪、信心和希望。
沮丧的时候,他看着宿舍里的那堵墙,分明就是“一堆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这冰冷的墙,让他冷静下来,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然后一点一点去提高。
当他充满信心、充满希望的时候,“再看这堵墙,就好像刚刚升起的太阳一样,周围有几朵云,那朝霞洒在身上,暖烘烘的”。
“追求完美的过程,就是弥补缺失的过程。”张晓光坚信这句话,也熟知该怎样行动。
早年当飞行学员的时候,他就养成了琢磨的习惯。晚上熄灯后,他蒙在被窝里,打着手电,边翻教科书,边在脑子里过电影,回忆白天教员的飞行动作要领。
现在,他不需要蒙在被窝里打手电了,但琢磨的习惯一直保持着。交会对接训练,他达到了2000次,但在脑子里琢磨不知道多少次了。
“神九”乘组飞天的一个深夜,张晓光一个人在宿舍里做俯卧撑,身下赫然一个汗滴的人形……偶然撞见这一幕的航天员大队政委贾中枢感慨:这是何等韧劲和毅力,难怪他的身体越来越好,状态越来越好,成绩越来越好!
正式入选“神十”乘组后,为了完成好太空授课的摄像任务,他把失重环境下每一个角度手在哪儿、脚在哪儿全都想好了。“在地上做得越充分,在天上才能越自如。”他说。
他也早已具备了时刻面对航天风险的勇气。2003年2月2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第二天,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胡世祥来到航天员中间,让大家谈感受。张晓光第一个站起来说:“舍我其谁!”
10年过去了,今天他仍然脱口而出:舍我其谁!
当年说这句话是一种勇气,现在说这句话则是一种底气。
飞天在即,即将中考的儿子对他说:“我们要竞赛,我们都要取得好成绩!”
他对记者说:“从太空下来,请你们给我打分!”
我们等着他凯旋,为他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