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军入闽和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建奠定的有利条件
中国红军第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支军级建制的正式红军,是一支有“铁军”美誉的革命劲旅,“成为全国红军中的骨干和核心,从而进一步发展了井冈山的斗争,奠定了中国红军和中国武装革命的基础。” 从1928年5月成立至1930年6月编入红一军团,红四军存在了两年多时间,战功赫赫,影响巨大。
为了打破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会剿”和经济封锁,1929年1月14日,红四军主力3600多人开始下井冈山,向赣南进军。2月17日,红四军进抵东固地区,在此休整了一个星期,并得到了井冈山失守的消息。于是,红四军转向与赣南相邻的闽西发展。
闽西在1926年就有了共产党的组织,毛泽东主办的第六届广州农讲所,为闽西培养了党和农民运动的骨干。1928年3-6月,闽西先后爆发了龙岩后田、平和长乐、上杭蛟洋和永定等地的农民暴动,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的统治。闽西各级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据1929年3月8日的统计,这时闽西已成立了中共闽西特委,党员755人,占全省党员数的56%,领导闽西广大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为红四军入闽和后来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29年3月至5月,红四军二次由赣入闽,分别消灭了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郭凤鸣部2000余人和第一混成旅陈国辉部2000多人,支持并推动了闽西各地的农民暴动,革命烈火熊熊燃烧,以龙岩、永定、上杭三县为中心的闽西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之政治决议案》,制定了“坚决地领导群众,为实现闽西工农政权的割据而奋斗”的总路线。中共闽西一大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对闽西土地斗争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提出了对待各阶级政策和“抽多补少”的土地分配原则,为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的形成和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一大”之后,闽西党的组织得到了空前发展,中共党员在短短几个月内增加了3倍,发展到3000余人,占当时福建全省党员总数五分之四以上。龙岩、永定、上杭、长汀、连城、武平等县相继建立了各级红色政权,到1929年11月底,闽西已建立4个县、50多个区、400多个乡苏维埃政权,红色区域迅速扩大,纵横300多里,闽西约有80万群众分到了土地。工农武装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29年9月,已发展到5000多枪支。闽西大地呈现“战地黄花分外香”,“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大好景象。
历史证明,闽西良好的党的基础、群众基础和武装基础为红四军入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而红四军入闽又极大地促进了闽西革命形势的发展,促进了闽西党和革命武装、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从而为中央苏区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古田会议的召开直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