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平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一块革命根据地,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当时的中央苏区范围。
中央苏区时期,我党我军老一辈革命家朱德、罗荣桓、郭化若、张鼎丞、邓子恢、郭滴人、谭震林等,著名的老将军和老红军方方、魏金水、王直、伍洪祥、熊兆仁、李德安等都在漳平战斗过和生活过,并指导和帮助地方建立或恢复苏区,留下了光辉的革命足迹。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浸染了漳平这块土地。如今,革命战争的硝烟虽已消失殆尽,但漳平人民的革命斗争史迹,必将永远载入闽西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光辉史册中。
一
漳平地处闽西东部,与闽南、闽中的县份相毗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特殊的地理方位,漳平一直是敌我双方反复拉锯式争夺的战略前沿要地。从1928年漳平成立党组织起,直到1937年三年游击战争结束,漳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反动派进行生死搏斗,承担起巩固闽西革命根据地、拱卫中央苏区东大门的光荣任务,不愧于“前哨尖兵”的称号。
1929年8月,红四军出击闽中,攻克福建省宁洋县城(今福建省漳平市双洋镇)时,张贴在双洋太平桥廊木柱上。原件纸质,为竖写四言体石印布告,长51.6厘米、宽37厘米, 1929年1月发布,由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签署。20世纪70年代发现,现珍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毛泽东在几十年后见到这张布告,欣然提笔批示:“这是红军1929年1月从井冈山下山向赣南、闽西途中的布告。
这件布告是由毛泽东起草的,在赣南、闽西人民中间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中央苏区的创建起了积极作用。
二
漳平苏区市双洋镇所在地, 原是宁洋县城旧址。在城南的一座宁洋木桥,建于明万历初,距今400多年,垒石为礅,架梁铺桥;上立廊栅,盖以飞檐翘瓦,犹如赤龙戏水,腾腾欲飞。它横跨溪面18丈,关锁南、北、西两洋、历来是闽西通往闽中的咽喉要道,明清统治者屡在桥头踞险筑堡,扼守山城。因为桥亭里留下了朱军长的足迹,保存过至今罕见铁红军布告,震响着毛委员当年恢弘的声音。
1929年春,红四军政治委员毛泽东、朱德军长率领工农红军下井冈山、挺进赣南、闽西,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福建省委在1929年红四军首次入闽后,反复指示闽西特委应向漳平、宁洋、永福一带区域发展,以拱卫闽西,向闽南、闽西北发展。
1929年春夏间,毛泽东、朱德和陈毅同志率领红四军下井冈山,挺进赣南、闽西。首战长岭寨,三打龙岩,先后消灭郭凤鸣、陈国辉等军阀队伍。“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两次入闽,开辟了闽西红色革命根据地节节胜利的消息,振奋了广大劳苦群众;也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仇视,使蒋介石惊恐万状,慌忙调集闽粤赣反动军队。蒋介石发出所谓三省“会剿”令,妄图一举消灭闽西红色革命根据地,扑灭闽西大地的熊熊革命烈火。 为了打破国民党三省“会剿”,三省“会剿”的形势,红四军前委根据三省“会剿”的严峻形势和福建省委的意见,为了对付敌人“会剿”,于1929年7月29日在龙岩上杭蛟洋文昌阁召开会议,制定了分兵两路、粉碎敌人“会剿”作战计划,即提出“敌来当打破一面找出路”的“七月分兵” 军事作战计划。“会剿”会议决定:一、四纵队留在闽西散开游击,分兵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二、三纵队和军部开赴漳平等地,从外线打击敌人,争取群众,扩大红军的影响。会后,毛泽东同志留在闽西指导红色革命根据地军民的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朱德同志则亲率红四军二、三纵队打到敌人外线,向反动势力薄弱的闽西边缘地区宁洋、漳平一带发展,拱卫闽西现有的斗争区域,扩大自己力量,向闽南、闽西北发展。
8月2日,红四军的第二、三纵队及前委机关分别由连城姑田和龙岩龙门一带赶赴龙岩白沙镇集结。8月3日,朱德军长根据红四军前委的决定,率领红四军从龙岩白沙向宁洋县(今漳平双洋镇)进发,开始了出击闽中的的军事行动。8月4日,为了粉碎蒋介石的三省“会剿”,从侧翼和背后牵制和夹击敌人,进一步宣传红军宗旨,扩大政治影响,朱德军长率红四军司令部二、三纵队进入宁洋、漳平,打到敌人外线,红四军进驻宁洋县,一举歼灭宁洋守敌,解放宁洋城。
红四军首克宁洋城。敌人折桥不及,便播放谣言,欺骗、吓唬群众,致使街巷冷落,十室九空。滚滚硝烟中,红四军官兵即提起浆糊筒、灰水桶,四处刷标语、贴布告,宣传群众。据说红四军有个宣传员,要把“红军第四军司令布告”贴到行人必经的桥亭上,可他还不够高。正着急间,身后伸来一双大手,拎起布告上角唰唰两下,就把一大张布告平平整整地熨贴在桥亭的屏板上。小宣传员回头一看,站着一位面带笑容的红四军官,这不正是我们的朱军长吗!“红军第四军司令布告”是毛党代表亲自起草、与朱军长共同签署的四言布告。它深刻地分析了土地革命时期的阶级关系,尖锐地揭露了“国民匪党“的反动实质,全面地提出了我党的政治主张,热情地宣传了红军宗旨;号召全国工农风发雷奋,夺取政权。它是我党在新民主义革命中的纲领性文件。 “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地革命!”等革命标语,第一次出现在宁洋农村各地。红军在宁洋县城打土豪、分浮财,召开了群众大会。朱军长亲临演讲,宣传红军宗旨和革命道理。在宁洋溪上桥的桥亭里,张贴着由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亲自签署的《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红军宗旨,民权革命,地主田地,农民收种。债不要还,租不要送…… 全国工农,风发雷奋,夺取政权,为期日近。革命成功,尽在民众,布告四方,大家起劲。” 敬爱的朱德军长给宁洋人民带来了毛委员的声音,“红军第四军司令布告”的号召,像滚滚春雷,响彻古老山城、宁洋大地……
朱军长教育干部战士,严格执行毛委员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布告的宗旨。他们不进民房,只住祖祠、宫庙。朱军长就住在大桥破旧的礼拜堂内。群众悄悄回城,看见瓜棚下的白葫被割了,藤蒂上却扎着闪亮的银元;瓮里的米被称走了,却放着沉甸甸的银元。有个老板仓皇逃走,没上店门,心想这回必倾家荡产了;可他偷偷潜回店里一看,小杂货铺并没有遭劫。仔细一盘查,只缺了合火柴,而柜台上却留下三个铜板!他喜出望外,奔到桥亭,援用布告的词句,大喊“红军宗旨,事实为证”!于是街坊老幼涌进桥亭,把布告围水泄不通。只见人头攒动,谁也不肯让谁,争传着这开天辟地的新鲜事。